——广元市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广元地处四川北部山区,自然条件差,群众获取信息、参与政务渠道有限。如何破解群众获取信息难,获取需要信息更难问题?2017年5月,青川县被列入全国100个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单位,广元正式拉开了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序幕,开启了畅通政府信息、优化营商环境之路。由点及面,全市 7个县区全部推行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去年已完成了26个试点领域标准目录编制并在各自政府网站公开,全市所有部门都建立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45个政府网站都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规范公开政府信息。群众获取政府信息大为方便,营商环境大为改善,去年广元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检查中位列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前列,广元市营商环境在全省测评中位列第6位。
一、多方发力,强力推进
(一)坚持上下联动,着力在强化保障上下功夫
市县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推进。自青川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以来,广元市委市政府即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亲自抓落实,多次到县区调研指导。县区党委、政府同样高度重视,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县区委、县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定期听取试点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青川县为加强试点工作力量,从县住建、国土、教育、政务服务中心等部门抽调了6名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进驻试点办,强力推进试点工作。县上还将试点工作写入了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议、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青川县委关于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列入了2018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使该项工作成为青川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确立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试点工作开展后,青川县认真调研,制定了《青川县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工作目标:高标准完成国家、省上确定的任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力争部分标准成为全省、全国的标准,青川县的工作进入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试点工作中贡献青川智慧。为推动目标任务落实,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办公室、民意评价组、督查组和9大领域试点工作专项小组,各专项小组分别制定了细化的工作措施,倒排工期、限时办结,确保工作有效落实。其他县区借鉴青川经验,也分别制定了工作方案,出台了有力举措。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各县区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必要经费,保障工作顺利实施。青川县2017年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招选了中介咨询机构、改版升级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了试点专栏、开发了电视公开平台,7个试点部门和36个基层单位购置了触摸查询一体机、规范了标识标牌、制作了公开专栏。2018年,县财政预算试点工作专项经费100万元,并根据实际发生情况全力保障。
(二)坚持对标施策,着力在机制构建上下功夫
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上每月一会商、一通报,对存在问题点对点督办。青川县创新建立监督员制度,面向“两代表一委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者、村干部、普通群众等领域公开聘请了20名试点工作特邀监督员,为试点工作“找茬挑刺”;县试点办对特邀监督员指出的“便民信息列入公开目录”“服务指南在查询机公开”等问题,及时反馈各试点单位限时整改。坚持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调度、每月一例会,定期召开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其他县区也参照青川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目标绩效考核。各县区委、县区政府也将该项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和重点督查内容,青川县还把试点工作作为全县“悬赏”加分的两项工作之一,充分调动了各试点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优先向组织推荐提拔重用。
(三)坚持多维发力,着力在群众广泛参与上下功夫
“线上”宣传。突出门户网站这一主阵地,在市、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还利用微信集群,大力推送相关工作信息。青川县试点以来,全县累计“线上”发布各类动态信息1万余条。
“线下”宣传。各县区充分利用赶场日、集会活动等,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单、“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创新宣传。青川县围绕试点工作,制作电视专访节目1期;利用春节返乡时机,印制政务公开试点年画10000份;在电视开机主界面制作政务公开宣传页面;印制基层政务公开试点宣传海报5000份,在全县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村委会等人流聚集场所广泛张贴,提升了宣传效果。
二、为民利民,科学实施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厘清三级事项。把握“基层政务”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问需、特邀监督员问效,向村(社区)发放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征求意见表,收集、采纳群众意见。建立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运行过程作为公开的重点,并不断调整,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事项”目录。以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为基础,通过部门会商、“两代表一委员”会诊,突破公共信息部门化、内部化的“惯性思维”,将以往许多可公开未公开的事项纳入目录,厘清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应该向公众提供和接受公众监督的事项。以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为核心,推动事项办理的流程、结果信息即时可查可用,实现办事全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可核查。
(二)以利企便民为宗旨,再造工作流程。扎实推进公开工作和业务工作两个流程“同步再造”。一方面,以政务公开角度审视和促进政务流程再造,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最大限度简化优化群众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实现了公开事项与业务工作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工作的实际操作,按办理顺序进行分解,逐一对应确定公开节点,实现业务全流程“精准控制”;推进发布、解读和回应的有效衔接,建立了部门负责人政策解读机制,通过录制视频、在线访谈等方式,解读重大政策,促进了信息公开整体质效提升。青川县自试点以来,制定了“五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公开工作流程13个和试点领域工作流程78个,优化了企业设立、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居民身份证办理等业务工作流程225个。
(三)以科学实用为原则,编制公开标准。青川县从政务公开组织、实施、运行、参与、监督等实际操作的关键环节出发,通过试点部门“拟标”、联席会议“议标”、主管部门“定标”,邀请第三方公司辅之以专业技术手段,搭建了“通用基础标准子体系+政务公开保障标准子体系+政务公开提供标准子体系”的标准体系,制定了47项政务公开标准。从各试点领域具体业务办理流程出发,进一步确定公开主体、内容、方式、时限、渠道等核心要素,形成具体业务公开工作标准。同时,围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这一目标,编写了《阳光村务公开规范》《电视政务建设管理规范》《扶贫资料搜集管理规范》《生态旅游便民服务规范》《村级公示栏建设规范》等5个特色标准。
(四)以有效获取为目标,构建公开平台。按照群众“易获取、乐参与”原则,各县区构建了“四主四辅”八大公开渠道(县区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有线电视、“村村响”广播和部门查询点、固定公开栏、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和“一厅两馆两中心”(县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图书馆、档案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活动中心)五大公开场所,实现了信息公开由“政府配菜”向“群众点菜”的转变。青川县采取“互联网+”的模式,整合广电网络互动V网和“雪亮工程”,在全省8个试点县中率先提出电视公开理念、率先开发电视公开平台、率先实现电视公开政务信息。
三、注重获得,讲求实效
(一)政务公开助推政务服务,奏响了质效提升“协奏曲”。通过探索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和体验,大刀阔斧在要件上“减肥”、流程上“瘦身”,让群众少走“马路”、信息多走“网路”,公开与服务之间的正向反馈和良性互动正在逐步呈现,行政效率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公众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加。加大“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力度,将“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的清单、办事指南和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材料清单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和部门查询屏进行公开,实现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有机融合。
(二)政务公开助战脱贫攻坚,吹响了摘帽奔康“集结号”。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广元市探索形成了“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精准识别程序,将识别不精准的对象及时进行了调整公示,使识别对象实现了从“比较精准”到“更加精准”。通过二维码、公示栏等阳光村务“明厨亮灶”平台,对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等进行全流程公开、全过程监督,实现了“惠民政策户户公开、项目工程个个公开、财务收支张张公开、阳光村务天天公开”,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使脱贫政策更加透明。通过“挂图作战”定目标,“五针五线”下足绣花功夫,使脱贫过程更加扎实。广元市所有贫困县区都已摘帽。
(三)政务公开助跑生态经济,绘就了绿水青山“新画卷”。青川县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建设为契机,将生态旅游作为试点内容,推送关注“青川旅游”微信公众号的提示短信,对生态旅游6大类40项事项全面公开,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公开标准体系。通过试点促公开、公开促发展,青川先后建成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2017 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国家旅游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境内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首批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最佳保护地绿色名录并居首位。建成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国家供销总社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涌现出“全球十大网商”赵海伶、阿里巴巴美国上市敲钟女孩王淑娟等一批电商产业带头人,获评“四川电商十强县”。生态旅游和生态电商已成为青川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