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大经济” 率先突破发展 ——专访副市长、利州区委书记李昱隆
11月4日,副市长、利州区委书记李昱隆就利州区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聚力发展枢纽经济、生态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等话题接受了广元日报专访。
记者: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聚力发展枢纽经济、生态经济、民营经济、数字经济”的目标任务。围绕广元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请问利州区发展枢纽经济有何规划,尤其是在发挥枢纽的集聚、辐射效应方面将如何布局发展?
李昱隆:利州区地处广元主城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枢纽经济正当其时、势在必行。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参与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京昆复线扩容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道108线宝轮至石羊改建、省道 416 线、省道 301 线、北二环东延线等交通项目。
积极参与广元国际铁路港建设,加快推进宝轮仓储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畅通区乡(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培育引进骨干物流企业,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川陕甘结合部物资集散地。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生态康养旅游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成渝地区北向开放门户、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积极参与中国最干净城市、四川知名教育高地、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序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努力打造川内最优营商环境,让利州更宜业宜居宜人。
记者:广元大山大水大森林特质明显,发展生态经济得天独厚,请问利州区在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方面有哪些“大动作”?
李昱隆:绿色是利州的底色,生态是利州的特色。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落实好天然林保护、黑臭水体治理、裸露山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禁烧、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积极培育、引进一批文旅领军企业,加快推进天曌山旅游度假区、月坝旅游度假区、白龙湖综合开发利用等生态文旅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生态文旅线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创建绿色工厂,推广绿色建筑,强化重点行业清洁化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
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常态化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细胞创建活动。
记者:民营经济占据了广元经济的半壁江山,请问利州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如何?你们将如何把壮大民营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川内最优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昱隆: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整体态势强劲,截至 2020 年底,全区共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 5.8 万家,占全部市场主体的 98.2%;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 186.6 亿元,占全区GDP 的 55.1%;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实现税收8.9亿元,占全部税收贡献的88%;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新增吸纳就业 0.7 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总数的82%;民间投资完成85.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53.7%,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下一步,利州区将继续把民营经济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四个一”为重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一项制度”,实行领导干部挂联民营企业项目和问题会商制度,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下决心破解一批难点堵点问题。建好“一个平台”,做实区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建立民营企业诉求响应反馈机制,确保做到有诉必接、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问必答。实施“一套计划”,开展民营企业家“百千万”培训计划,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流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大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
记者:数字经济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迎接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上,请问利州区将如何谋划推动?
李昱隆:近年来,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利州区将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在数字经济发展大潮中率先突破、抢占先机。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重点,统筹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科学编制全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做实数字产业承载基础。出台数字经济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依托各类资源,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优质数字经济企业。
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目标,积极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利州英才”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经济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