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产业集群。明确全市产业主攻方向、主导产业布局,引导各类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铝基材料、绿色家居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和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提出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明确制造业投资促进推进机制、奖励措施,推行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促进项目引进建设。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
(2)支持科技创新。加快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创新平台后补助机制,推动重点企业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开放共享,推行创新平台年度技术攻关清单制度和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创新驱动。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大数字化改造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等,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3)保障发展要素。从金融创新、信贷支持、风险担保、扩大应急转贷资金规模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工业园区扩面、加快园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及租赁使用、提升生活配套服务保障等,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用地指标调配奖励等措施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实行企业人才引进资助、加大企业人才培养强化制造业人才支撑。简化建设审批,推动排污指标向绿色产业流动,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
(4)落实降本增效。推行“以气引企、以气聚企”,对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实行天然气价格优惠政策。建立常态到户电价预警机制,制定“一企一策”方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从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推动工业企业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等方面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对企业参加各类节会、推介活动实施补贴,以及鼓励市内企业协作配套,将企业名优产品纳入名录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