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昭化样本”
2021年8月,昭化区被确定为全省25个深化政务公开促进基层政府治理先行县之一。“两项改革”后,29个乡镇(街道)调整为12个镇、210个村(社区)合并为150个村(社区),村距离所属镇便民服务中心10公里以上的15个,8公里以上的35个,超过5公里的村占比超50%,镇村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昭化区聚焦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将政务公开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在区、镇、村推广“村能办”视频系统并设置政务公开专区,构建“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新体系,探索走出基层政务公开“昭化路径”。
一、足额预算保障资金需求“基本盘”。针对区级部门和乡镇政务公开无经费来源、无专职人员维护、无设备保障等问题,昭化区整合财政资金500万元保障2021年度政务公开工作有序推进,将全区各级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经费纳入2022年度预算,将区、镇、村各单位划分A、B、C三个等级,分别给予A级2万元、B级5万元、C级2万元预算经费,区级部门主要用于政务新媒体运维管理、政策文件解读等方面,镇级用于政务公开专区建设、政策宣传、智能设备运转等方面,村级用于便民服务点建设等方面。
二、多方联动打造政务公开“主阵地”。针对企业、群众查询政务公开事项不规范、点散面广等问题,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区级70个部门、12个镇、150个村便民服务站(点)设置政务公开专区,提供自助查询、打印复印等多种智能化应用功能。统一规范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查询、依申请公开填报、政策阅览、政策咨询等四大功能区域,统一开设政务公开查询专区,统一汇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47项,集中摆放政府公报、民生政策宣传单、法律援助服务手册等材料20余种,方便来访企业、群众查询事项申请材料和办理流程。
三、科学合理编制五大领域“惠民册”。针对政务(村务)事项公开不规范、公开事项不标准、不及时等问题,对照《乡镇法定行权指导目录和赋予乡镇区级行权指导目录》,组织编办、司法、民政、人社、医保等群众办事高频事项涉及部门,全面梳理省规定的26个领域、权力清单事项、责任清单事项、公共便民服务事项、群众高频次办件事项五大领域目录,形成便民服务惠民手册,涉及一级事项480余项、二级事项1200余项,实现“菜单式+清单化”方式下发到基层,“点单式”认领目录清单,分领域、分对象、分层级集中发布政策文件和服务事项,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和针对性。
四、分层分类明确政策解读“发言人”。为了确保群众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避免误解误读,明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广泛知晓的重要政策开展解读,结合区委区政府新闻发言机制,动态调整了《广元市昭化区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发布会有关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区本级、区级各部门和各镇人民政府政策“解读人”(新闻发言人)机制,按照“谁起草(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做好即时解读、跟踪解读和咨询解读,让声音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在电视栏目上开设政策解读栏目23次,在政府网站开设在线访谈栏目3次、在广播(村村通)开设政策之声等栏目86次,在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局长(镇长)进大厅76次。
五、精准选聘组建政务公开“监督员”。为有效解决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走过场、避免工作流于形式,在全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选聘专家30人建立政务公开监督员“专家库”,向被聘请人员颁发《政务公开监督员证》,分经济发展、科教文卫、农业旅游、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政府自身建设六大领域时时开展监督,鼓励监督员围绕政府信息公开事项“挑毛病”。设立政务公开日,确定每季度第一周星期五邀请各界代表通过浏览介绍、观摩体验、座谈交流、参观调研等形式参与政府日常行政办公。探索推进公众列席政府会议制度,邀请各类市民代表参与旁听区政府有关非保密议题会议,并明确旁听市民的权利、义务,同步建立反馈座谈机制。截至目前,监督员反馈相关问题35个,开展政务公开日活动8次,旁听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会议5次。
六、视频审批实现政务服务“村能办”。为切实延伸政务服务至村级,推进“村代办”向“村能办”转变,依托区、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在区政务大厅、镇便民服务中心、村便民服务室各相关窗口,配备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高倍扫描仪、一部可视电话、一台电视、一套政务外网、一本记录台账的“六个一”系统设备,构建了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视频审批”系统,确定“视频审批”行政许可区办事项411项、镇办事项139项纳入村级可办事项清单,优化村级事项办理流程为初审、资料扫描、视频审批、证照打印4个流程。群众在村(社区)现场完成初审,通过扫描仪上传到镇级相应窗口实现即时办理;需区级审批的,由镇窗口人员与政务大厅视频连线办理,待办结后回传到村即可现场彩打证照办结,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目前,95%以上的民生事项实现“村能办”,村级直接办理群众各类事项126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