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平台铺路,用心疏通除“堵点”。
疏通特殊人群获取法律知识“堵点”。立足全县劳务输出实际,建立完善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创新开展网上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工学法,邀请法官针对工伤索赔、人身损害类案件进行网上案例分析讲解。实时回复群众留言,切实解决在外务工人员法律常识和维权法律常识不足问题,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意识,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疏通乡村法律资源短缺“堵点”。 针对全县乡村法律服务力量薄弱问题,采取“互联网+所所对接”模式,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所与县城区律师事务所交流衔接,促进法律服务资源在县域、基层的普惠均等,让困难群众尽可能享受到优质法律服务。将“新媒体”桥梁纽带作用与解决群众切身问题有机结合,把全县47名律师、44名法律服务工作者电子证照、联系电话等上传至一体化政务平台,建成线上法律人才库,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查找渠道。目前正在按照省司法厅要求,推动“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在乡村(社)配备“云律所”、法律服务机器人,为乡村提供在线调解、网上申请法律援助、视频咨询等服务。
疏通群众法律需求不便捷“堵点”。在苍溪籍农民工聚集地浙江宁波、广东东莞等地设立线下驻外农民工工作站,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异地收件、远程流转、转交申请、属地办理等服务,实现在外务工人员法律援助“零距离”。消除了务工人员后顾之忧,解决苍溪籍务工人员申诉堵、维权难、成本高等问题。多名在宁波及周边务工的四川籍农民工,通过“四川省广元市驻宁波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抖音直播平台、“川籍农民工微信群”咨询法律问题,通过平台,现身说法,取得较好的反响。
(2)互联网搭桥,缩短距离治“痛点”。
治理群众办事周期长“痛点”。在全县设立“一所六站点”(司法所,公证协办点、法律援助代办点、行政复议咨询点、行政执法意见收集点、立法民意采集点、仲裁业务联系点),让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直接对接。为全县群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的法律需求,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务。如今,只需在乡镇或村(社)自助终端进行申请、提交资料,即可在业务窗口办理。
治理公证案件办理程序繁杂“痛点 ”。推行公证电子证照库共享,使“以证换证”变为“共享取证”。落实“公证五化”(容缺受理清单化、加班延时常态化、预约上门制度化、主动取证便民化、公证法援人性化)便民举措,转变公证服务方式,缩短办证时间,让即收即办、当日办、限时办成为常态。
治理法律援助个案申请难的“痛点”。与民政、退伍军人事务管理等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便捷查询,不再重复提供证明材料。落实法律援助“四受理”(容缺受理、线上受理、委托受理、前台受理)便民举措。实现线上申请和受理、线下办理,使群众足不出村就可申请法律援助,让群众真正体会到“抬头可见、举手能及、扫码可获”的快捷服务。实现受理公证、法律援助业务“线上一分钟,线下十分钟”的目标。
(3)新科技赋能,无缝衔接破“难点”。
破解社区矫正监管“难点”。积极探索社区矫正人员监管方式,借助全县“雪亮工程”,结合微信共享位置、手机定位等监管方式,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直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远程监管,真正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监管“全覆盖、无缝隙”。有效地防止不假外出、脱管漏管,解决司法所人手少监管难问题,实现从“人防”向“技防”转变。
破解在监人员探视“难点”。以四川省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为基点,为服刑人员、戒毒人员搭建亲情帮教平台,实现“远程探视”系统31个司法所全覆盖,极大方便亲情帮教和联系沟通,激发服刑人员努力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实现教育改造多元化、帮教前端化,促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有效地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要求,降低了在监人员亲属及家庭经济负担。
破解涉押人员庭审“难点”。利用“远程探视”系统助力法院衔接监狱,实现异地协同,远程庭审,有效规避人员聚集产生的疫情防控风险,节约社会资源,同时,保障案件及时审理,提高办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