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动态监测,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台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对搬迁人口覆盖率100%。强化培训提能,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外出务工型、产业发展型、居家就业型培训,全市组织2.96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易地搬迁劳动力参训占比19.5%。强化就业促进,全市6.3万人搬迁劳动力就业率100%,户均就业达2人以上。(2)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长久之计。坚持“三园联动”。以整市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引领,统筹推进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村级特色示范园、户办增收自强园“三园”建设。实现129个现代农业园区对515个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带动,新建或巩固提升安置点所在村村园103个。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2597个经营主体持续发挥联农带农作用,覆盖70%以上搬迁群众。抓好消费帮扶。大力帮助搬迁群众销售农产品。今年以来,实现农特产品销售10.2亿元。(3)坚持把基层治理作为重要保障。突出组织牵头统筹管,在符合条件的安置点成立党支部15个、党小组224个,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安置点覆盖率100%。突出群众自治精细管,指导群众依法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或由所在村(社区)“两委”指派点长、户长等,开展日常管理,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集中安置点100%覆盖。健全落实扫黑除恶长效机制,515个安置点所在村(社区)实现“雪亮工程”全覆盖,全面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4)坚持把配套提升作为有力支撑。全面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道路扩建、供水扩容、设施维护等,及时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2022年,安排中省市资金9549.19万元,对安置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安置区“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