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态”展演推介。组建白龙花灯、高观皮影等15支非遗民间表演队,以“非遗+节会”方式举办文旅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定期举办锯山垭大肉会、秀钟骡马会等传统民俗活动。组织非遗产品参展文博会、非遗集市等展销活动12场次,推动非遗“入世”活化传承,带动吸引游客18万人次。(2)“聚合”技艺传承。培育雄关杂技团等非遗传承机构,设立非遗工坊6个、非遗校园传播基地等9个,发展非遗“手艺人”“守艺人”71个,推出五指山草编、羊岭布艺童帽、剑门手杖等系列沉浸式体验非遗项目3个,带动旅游收入增长。(3)“融合”场景消费。打造剑门豆腐非遗美食街、文创艺术街等文化消费场景,创设非遗文化孵化平台,重点开发剑门豆腐、羊岭布艺童帽等非遗制作技艺,引入剑阁蜀元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传承开发柏木宝剑、布艺童帽等30余款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推动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