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求《中共广元市委 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来源:市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19-09-23 分享: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委发〔2019〕17号)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中共广元市委  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9年9月23日至2019年9月30日,欢迎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

电子邮箱:573224064@qq.com

邮寄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万源新区国投大厦(广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附件:中共广元市委  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广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9月23日

 


附件

 

中共广元市委  广元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委发[2019]1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和市委“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改革创新、融合发展,补齐短板、保障民生,强化本底、绿色发展”原则,按照优化城区、做强县城、培育小镇、提升园区、振兴乡村的基本思路,着力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北向东出桥头堡,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县域经济发展引领区,到2022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分类排位更靠前。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利州区力争城市主城区的前10位,朝天区、昭化区力争重点开发区的前25位,苍溪县、剑阁县力争农产品主产区的前5位,旺苍县、青川县分别力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前5位、前10位。二是规模总量上台阶。力争培育地区生产总值400亿元的县区1个,150-200亿元的县区3个,50-100亿元的县区3个。三是发展质量有提升。力争培育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0亿元的县区4个,其余县区力争突破3亿元。各县区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为2.5:1。四是县域特色更突出。利州区突出城市功能建设,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建成川陕甘结合部综合实力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常住人口突破70万人。昭化区和朝天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优势特色工业集聚区、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剑阁县和苍溪县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农业现代化发展引领区,争创全省现代农业强县。旺苍县和青川县建设秦巴山区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示范区,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特色旅游业。

二、加快推进县域产业现代化

(三)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按照“一县一主业”原则,推动产业发展资源加快向比较优势最强、发展势头最好的县域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集聚。推动县域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与食品医药产业链、生态文化旅游与休闲康养产业链、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链、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商贸物流及配套服务产业链。推动县区协同构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按照比较优势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县区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新机制,推动县区之间品牌共建、基地共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

(四)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培育工业经济强县,推进特色优势工业高端化发展,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围绕“6+2”工业产业体系,制定《广元市工业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方案》,支持各县区重点培育1-2个工业主导产业。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位、提档升级。探索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工业企业分类评价体系、工业项目进入退出机制、工业园区运行统计监测和专项考评机制,力争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90%以上、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50%以上。逐步剥离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并由乡镇(街道)承接,突出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职能。力争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3-4个特色工业产业集群,利州区、昭化区、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各打造1-2个总产值突破百亿级的特色工业产业集群。

(五)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优势农业。围绕“6+7”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推动县域农业产业链共建,制定《广元市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方案》,支持各县区重点培育1-2个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优质高端农产品供应基地、国家现代农业(林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大力发展农产品就地精深加工,增强农业园区加工、储运能力。推动“广元七绝”品牌高端化,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和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探索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新模式。力争每个县区培育1-2个总产值50亿元至10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各县区农产品加工率提升10个百分点。每个县区布局建设1个10万亩以上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

(六)高水平发展县域服务业。突出服务功能差异,制定《广元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方案》,支持各县区重点培育1-2个比较优势突出的服务业产业,推动更多项目进入全省服务业“三百工程”。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现代商贸、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发展,推动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升级发展。努力把利州区(主城区)建成辐射川陕甘、总产值超过150亿元的中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打造昭化区、朝天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贸物流次级核心区,支持苍溪冷链物流基地、青川电商物流基地、旺苍绿色物流基地、剑阁旅游物流基地建设。

(七)突破性发展县域文旅产业。以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为统揽,大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入开发特色旅游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体验服务。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突出人文自然差异,中心城区要加快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剑门关要全力打造为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增长极,有关县区要合力建设大蜀道和嘉陵江生态康养旅游经济带,加快昭化古城、曾家山、唐家河等重点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深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开发机制。力争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个集“吃住行游购娱学医养”于一体的生态康养旅游园区,3个县区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利州区、剑阁县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余县区突破50亿元,过夜游客比重提高到45%。

(八)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做大新兴产业,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食品饮料、新材料、电子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成立研发机构。利州区、剑阁县要在航空航电、军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提高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力度,加快军民融合步伐。推动县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争创创新型县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创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强化县域创新主体培育,支持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力争各县区新培育10-2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扎实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

(九)大力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构建“一带两廊两区”的城乡区域空间布局和“一主三副多点”的城镇体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三江新区核心增长极,建成产业集聚、生态环保、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新城。推进三区同城化发展,支持昭化区、朝天区对接中心城市规划,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支持苍溪、剑阁、旺苍、青川建设宜业宜居美丽县城,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城人口集聚。着重发展壮大中心镇,深入拓展“百镇建设行动”,重点建设中部河谷城镇集聚带和嘉陵江小城镇经济走廊,力争全市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提高到2万人,利州、剑阁、苍溪、旺苍培育人口规模超过3万人的大镇4-6个,朝天、昭化、青川培育人口规模超过3万人的大镇2个。推进产城(镇)融合,在3万人口以上重点城镇和毗邻交通干线万人以上中心集镇规划配套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农业强镇、旅游名镇、商贸物流强镇等特色城镇。

(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广元铁路枢纽综合货场物流基地、广巴铁路扩能改造、广元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广元动车运用所、广元至平武高速公路、绵阳至苍溪至巴中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绵阳至广元至川陕界段扩容项目,规划研究南江经苍溪至盐亭、青川至剑阁等县区之间的高速公路,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2年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以上,100%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成嘉陵江上石盘航电枢纽船闸工程,加快建设广元港张家坝作业区、嘉陵江水东坝航电枢纽工程。加快广元机场改造升级、县区通用机场建设。推动罐子坝水库及灌区工程、渔洞河、老鹰嘴、万家峡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元坝—德阳、元坝—广元等天然气输气管网建设。加快“智慧广元”建设,推进城乡光纤网络改造、移动网络升级、宽带乡村建设。

(十一)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县城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公共服务工程。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

(十二)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教育、科技、健康、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行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中心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广元·宜居乡村”。

四、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十三)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央企、省属国企,并加强合作。力争在清洁能源化工、军民融合等战略性主导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领军型国有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推动市县国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发展产业的实体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发展。各县区力争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1家以上。

(十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国家、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落实“非禁即入”原则。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重点降低用电、用气、融资、物流、中介服务成本。实施“四上企业”培育工程,通过投资补助、政府采购、财政奖励、政策服务等措施,支持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上市”。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组建重点产业行业协会。建立民营企业成长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培育。开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对潜在龙头企业建立市县领导挂帅、行业部门参与的培育机制。重视培育本土市场主体,本土企业和引进企业同等享受优惠政策。各县区力争新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民营企业3家以上。

(十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一窗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压缩投资项目审批周期和企业开办时间,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各县区统一设置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

五、推进绿色发展

(十六)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深入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广元行动,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低效林改造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保护地建设,建设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积极创建川陕甘结合部生态文明先行发展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生态示范标杆县。

(十七)强化环境保护。严格按照“三线一单”管控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环境监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设“中国最干净城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垃圾分类和集中处置,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跨区域生态建设合和环境保护联防联治,防治输入性污染。

(十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构筑以绿色农业、循环工业、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县建设。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

六、深化县域改革开放

(十九)深化县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赋予县级政府与责任相匹配的发展自主权,有序推进撤县设市(区)。积极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赋予经济发达镇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权。按规定适当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优化乡镇规模结构。探索研究出台支持人口三万人以上大镇加快发展的具体方案或政策措施,做大做强重点镇。

(二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鼓励开展县域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规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存款更多的支持当地发展。防范化解县级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常态化管理政府债务,稳步推动专项债券管理改革。

(二十一)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大力推进浙广、成广、西广、绵广、九广合作。加强县区产业分工协作,支持培育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协同建设嘉陵江发展带和广巴达发展带,支持苍阆南协同发展。针对县域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500强企业,力争在外建筑企业回广元注册。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引税引资并重考核,推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部门提前参与招商。做大做强开放载体,充分发挥广元海关、公用型保税仓和中欧班列广元组货基地作用,争取设立物流口岸办。扩大国内外贸易,提高“广元造”产品知名度,力争进出口总额翻倍。

七、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二十二)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创业,开展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县和示范园(孵化园)建设,制定本土能人创业支持政策,强化创业政务服务、政府采购、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

(二十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模式重点培养现代产业工人、技师和新型农民。定期发布县域重点产业、企业的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需求目录,开展精准培训、因岗培训。加大对农民、失业人员、未升学中学毕业生职业培训的助学和补贴力度。建设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二十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财政支农项目实行股份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或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八、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组织保障

(二十五)明确市县职责。市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市级相关部门在目标考核、产业布局、招商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并督促落实。市级部门要制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加强对县区的服务,定期报告工作进展。各县区要履行主体责任,完善推进落实机制,细化工作举措,用活支持政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设立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智库。

(二十六)加强政策支持。市级相关部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在优势特色产业、中小微企业、财政税收、用地保障、金融服务、人才保障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七)强化考核激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委目标绩效办制定《广元市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构建差异化的县域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省市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获得省级表彰和排名有提升的县区给予奖励。

主办单位:广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19034321号 网站标识码 :5108000024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60号
联系电话(及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9-3260185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无障碍 回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