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将在腌渍车间内经历6个月的时间充分“沉睡”;“吨坛”,是指每个泡菜坛能腌1吨蔬菜;积极布局预制菜“新赛道”产业,形成了“1+2+3+N”行动指南……
6月13日,迎着烈日,记者来到位于剑阁经济开发区普安工业园区内的剑阁县复合调味品生产项目现场,探访历时8个月的美味是如何炼成的。
“首关”需“沉睡”6个月
剑阁县复合调味品生产项目占地38.6亩,总投资8000万元,主要从事复合调味品、酱腌菜等生产,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7月初正式投产。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1.5亿元,将带动当地200人就业。
进入腌渍车间,一股泡菜香味扑鼻而来,在这里,60个腌渍池整齐排列,池内景象各异。
萝卜慵懒,露出白白的肚皮在腌渍池里悠闲地泡着澡;青菜害羞,用沙子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大头菜则调皮,竹片加石头的组合方能将其固定……
这里是酱腌菜的第一道工序。该公司共有80个腌渍池,一个池子就能够腌120吨蔬菜。
“去年我们陆续开始收购蔬菜进行腌渍,目前,腌渍了青菜、萝卜、大头菜、生姜和海椒5个品种,约有8000多吨。”项目业主四川川老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定江介绍,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腌制方法,而这些蔬菜将在腌渍车间内经历6个月的时间充分“沉睡”。
酱腌菜制作,原料是关键。王定江是剑阁县白龙镇人,之前一直在外地从事调味品行业,他坦言,选择回剑阁发展,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土地及劳动力资源。
该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已与剑阁当地近30家合作社签订萝卜、青菜、大头菜等蔬菜种植合同,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原料来源问题。
“吨坛”内的二次发酵
将初腌后的蔬菜捞起,通过无菌车间清洗、精选处理后,则会进入“吨坛”内进行二次腌制、发酵,在这里,有两个月时间让酱腌菜风味更佳。
生产车间内,一个个“吨坛”整齐排列,颇有一番“威武雄壮”之感。
王定江告诉记者,“吨坛”高愈1.7米,这样的坛子,他们有1000个,目前都已清洗完毕,“蓄势待发”。“吨坛”发酵完毕后,将进行分切、调味、包装、杀菌、装箱。
此外,该公司还有调味品生产车间,通过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火锅底料、各种川菜调料。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注重生产投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所有与食品有接触的生产车间,都是采用的食品级不锈钢材料来规划建设的。王定江表示,这样高的“配置”,确实走在了全市前列。
目前,该项目设施设备已调试完成,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7月初正式投产。届时,产品将远销浙江、山西、河北等地。
产业专班赋能发展
“多亏了食品饮料产业专班的帮助,为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缩短了办证周期,我们才能这么快办理好食品生产许可证,方便我们酱腌菜尽早投入市场。”采访中,提到市食品饮料产业专班的帮助,王定江赞不绝口。
今年3月,市食品饮料产业专班为加快四川川老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尽早生产、投入市场,在当月就将指导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列入到产业专班的重点工作中,随后,专班成员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重点跟进,不到2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产品送样检测等系列流程,成功办理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市食品饮料产业专班自去年成立以来,按照“做总量、提质量、增效益、做贡献”的思路,充分挖掘优质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全力推项目、扶企业、创品牌,为我市食品饮料产业持续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明确了主攻打造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饮料及饮用水、肉制品加工三大百亿行业,积极布局预制菜‘新赛道’产业,形成了“1+2+3+N”行动指南,建立了市县联动、政企互动和协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重点开展产业集聚提速、项目招建提效、企业培育提级、园区扩容提质、转型升级提能5大行动,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食品饮料产业专班专职负责人权友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