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于“早”,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一是早部署,抓住关键少数。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根据领导分工和县乡换届,结合落实河长制,29名市级河长带头巡河,同步把防灾减灾的要求传递到最基层、落实到第一线。二是早谋划,提升防灾能力。研判工作短板,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接国、省“十四五”应急规划,编制全市10大类42个项目清单,计划投资45.6亿元。三是早准备,做好应急保障。及时修订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范等5类预案。组建多层级应急队伍137支、1.2万余人,开展演练2339场次。常态化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生衣、冲锋舟等物资,确保调得出、用得上。
二、立足于“实”,打出防灾减灾组合拳。一是隐患排查实。部署汛前、汛中两轮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整改度汛隐患1803处。动态排查地质灾害隐患1096处,安装监测设备844台,受威胁30人以上隐患点监测实现全覆盖。二是监测预警实。建立部门联动监测预警机制,洪水预报精度达85%以上,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100%。构建“市县乡村社点”六级监测预警体系,做到预案覆盖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率和隐患告知率三个100%。三是统筹联动实。及时调整和公示防汛责任人1.5万余名,加强乡镇、村组一线人员培训,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责任体系。同毗邻区域建立联动机制,坚持“一日一会商”,科学研判和应对风险。
三、立足于“严”,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一是严密运行指挥。完成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转隶挂牌,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实行专班运行。结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打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二是严格值班值守。坚持“市领导带班,各级防指和有任务单位7x24小时昼夜值班”制度。对预报达到暴雨级别的县区、乡镇、水库等点位电话跟踪抽查,确保压力传递至最小工作单元。三是严肃纪律作风。将落实汛期巡查防守责任制纳入为期半年的全市干部纪律作风整顿重要内容,主汛期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在关键时间节点在岗在位,至少2/3的乡镇干部留守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