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龙门山区、米仓山区和盆周山区交汇地带的广元,辖区内山高坡陡谷深,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呈现点多、面广、危害大等特点。
为筑起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近年来,我市通过采取综合防范措施抓实抓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连续14年地灾预案点“零伤亡”。
“三大闭环”筑牢风险新防线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大于天。”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仅2022年,市委市政府6次专题部署调度地灾防治工作,并落实16名市领导深入县区、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常态督查。各级各部门强化联防联动,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防灾格局。
“构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30123’叫应、值班抽查和监测设备预警处置三大闭环,确保预警响应处置高效化。”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刘文武告诉记者,预警发布后市地灾指办30分钟内掌握县区情况,乡镇、县区逐级反馈防灾信息。预警发布后,以不低于预警区域隐患点数量20%的比例抽查相关防灾人员,掌握信息接收及响应措施落实情况。密切关注全市562处1383套群专结合自动化监测设备预警情况,做到“叫应”防灾人员、“喊醒”受威胁群众。
各县(区)、乡镇(街道)及市级相关单位针对重点区域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密切监控隐患点变化情况;自然资源部门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做到提前预警有效应对。
“三大试点”织密地灾防治网
受强降雨影响,2022年7月14日03时40分,青川县茶坝乡青新村水口社 区发生泥石流灾害。因预警及时,乡政府提前组织危险区内群众避险转移,避免了6户18人可能的因灾伤亡。这是我市坚持防灾减灾并重、织密地灾防治网的生动体现,也是科学防灾避灾的一个成功案例。
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地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斜坡地灾隐患风险详查和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范、卫片图斑地灾隐患排查“三大”试点,确保风险隐患管控常态化。
通过建设防灾科普馆、应急医疗馆、避难广场,开展防灾宣传培训、应急避险及应急处置演练等方式,提高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救灾”能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综合减灾、自助救灾转变。综合利用“空、天、地”等技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与地灾防治有机结合,从源头上降低地灾风险。充分利用卫片图斑开展在建工程及工棚营地地灾隐患排查试点,实现全市各类在建工程项目全覆盖。
“三大保障”确保治理资金投入多元化
去年12月初,我市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摸底调查“攻坚月”行动,实行摸底调查与培训演练“同”开展、技术人员与基层干部“齐”上阵、调研员与工作专班“双”督导的模式,把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排查清楚并进行“对症下药”。
排查、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资金保障不可缺少。市自然资源局采取积极向上争取、用足用活政策、加大资金整合三大保障,2021年以来,争取中省财政补助资金2.66亿元、一般债券1.19亿元。在政策允许条件下,探索EPC(总承包)、ABD(授权—建设—交付)模式加快推进治理排危工程,有效发挥乡村振兴、因灾受损农户恢复重建暨维修加固等政策优势破解避险搬迁难题,统筹整合财政自筹、项目储备、地灾防治结余等各类资金。2021年以来,完成威胁50人以上重大地灾隐患工程治理及排危除险124处、避险搬迁47处679户,全面完成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阶段性目标任务。
通过治理排危、避险搬迁等方式,2021-2022年,我市消除地灾隐患点953处,减少受威胁人数26324人,防灾成效十分明显,防治能力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地灾防治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