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关于广元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详情
索 引 号 008450364/2019-049 公文种类 报告 发布机构 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 2019-02-28 主题词 预算
【字号:
打印

关于广元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关于广元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9年2月16日

在广元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广元市财政局局长 赵晓春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广元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提请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8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执行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各项决议,较好地完成了审查批准的预算目标。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6907万元,为预算的101.1%,同口径增长7.3%,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3.5%,提高3.8个百分点。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债务转贷收入、上年结余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等收入,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3100969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2762904万元,为预算的99.9%,增长10.8%,其中:民生支出1841199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6%。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援助其他地区支出、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3100165万元后,全市结存资金804万元,结存资金主要是上级专款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全市各级均实现收支平衡。

市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1623万元,为预算的100.4%,同口径增长6.7%。市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债务转贷收入、上年结余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等收入,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390112万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582040万元,为预算的99.8%,增长17.7%。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补助下级支出、债务转贷县区、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1389308万元后,市级结存资金804万元,结存资金主要是上级专款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动用预备费105万元,其中:非洲猪瘟和实蝇监测20万元,非洲猪瘟防控15万元,防汛经费70万元,剩余3195万元按规定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18年末基金余额为4098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411249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79069万元),为预算的126.6%,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上年结余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收入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664177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实现571139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支出479497万元),为预算的98.7%,主要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城市公共设施、水利工程、体育事业、社会福利等。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571139万元和上解省级支出、调出资金、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等85351万元后,结存资金7687万元,结存资金主要为上级专款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228585万元,为预算的141.9%,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上年结余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收入后,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380323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实现260532万元,为预算的97.1%。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260532万元和补助下级支出、调出资金、债务转贷县区、偿还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等112104万元后,结存资金7687万元,结存资金主要为上级专款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7357万元,为预算的100%,加上级补助收入等27141万元,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34498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实现16066万元。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和调出资金后,全市结转资金16528万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5558万元,为预算的100%,加上级补助收入等22797万元,可供安排的收入总量为28355万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实现11751万元。收入总量减去当年支出和调出资金后,市级结转资金15488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实现812350万元,为预算的108.1%。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实现829913万元,为预算的97.6%,主要用于按时足额兑现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全市滚存结余943696万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实现726216万元,为预算的110.2%。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实现766707万元,为预算的97.6%。收入总量减去支出后,市级滚存结余720210万元。

5.地方政府债务

截至2018年底,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887858万元,比2017年底增加283821万元,控制在省政府核定的债务限额3215768万元内,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分类型看:全市一般债务限额2422875万元,余额2139849万元;专项债务限额792893万元,余额748009万元。分级次看:市本级债务限额1078454万元,余额950669万元;县区级债务限额2137314万元,余额1937189万元。

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主要用于支持脱贫攻坚、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土地储备等重点项目,有力的改善了民生,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上2018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查批准。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和财政工作情况

2018年,全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预算决议要求,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指导,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积极听取和吸纳代表提出的宝贵意见,全面贯彻《预算法》,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量力而行、始终尽力而为,坚决落实“两保一转”财政工作方针,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用活财政杠杆,持续有效转变支持发展方式,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资金瓶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资金筹集多措并举。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扎实开展项目投资“大比武”,以项目和产业为依托,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全年共到位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84.38亿元,同口径增长8.6%;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09.63亿元,同口径增长9.7%。争取到位债券资金81.88亿元,增长20.48%,其中置换债券21.18亿元,再融资债券18.74亿元,新增债券41.96亿元。同时,成功发行土地储备、棚户区改造、收费公路、康养旅游等方面专项债项目15个,累计发行专项债券资金17.64亿元。二是清理盘活沉淀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财政结转资金管理,加大结余结转资金与年度预算的统筹力度,对年内预计可能形成结转资金的支出,及时调剂用于其他急需支出,或调减预算收回财政统筹使用,防止资金窝趴沉淀,全年共盘活存量资金45.94亿元。三是大力清收财政借垫款。落实推进市县财政暂付款清理消化“三年攻坚行动”,市级全年收回财政借垫款9.7亿元,工作成效显著。四是创新引导社会投入。持续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质增效,规范PPP项目管理,全市累计共70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总投资额达916.96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金额分列全省第5位、第6位,落地项目27个,当年落地项目8个,投资额65.59亿元。扎实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市县财政改革两年攻坚任务清单,购买服务范围和金额不断扩大,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有序推进。五是率先开展政担银企户试点。成功组建全省唯一一家省农担公司控股子公司,累计为547个融资主体担保贷款3.42亿元。六是着力撬动金融资本。加大财政金融互动力度,兑现财政奖补资金0.24亿元,激励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等定向贷款,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直接融资,有效带动信贷投放和直接融资近20亿元。壮大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扶贫开发贷款风险准备金等,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投入信贷资金30.91亿元。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拨付保费补贴资金1.09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达47.78亿元。

2.助推高质量发展坚定有力。一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营改增直接减税约0.7亿元,为原增值税纳税人购进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等增加抵扣项目并间接减税约2.28亿元。落实小微企业减税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18.12亿元。开展企业退税,办理退税1105笔,共计1.16亿元。落实降费政策后,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8项,政府性基金1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15项,降费政策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1.5亿元。二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投入资金0.02亿元,对中小微企业购买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签约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给予资金补助,助推服务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投入资金0.12亿元,奖励工业企业进规、上台阶,支持企业参加西安推介会、兰州推介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推动“广元造”产品走出去,助推本地企业发展壮大。争取到位省级工业发展资金0.53亿元,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科技研发、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等,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三是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围绕“6+2”工业产业体系布局,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优质项目落地生根。落实省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0.12亿元,支持企业提升发展能力、自主创新、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等。投入资金0.94亿元,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青川县、昭化区纳入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试点,每个县区获得省级补助资金0.1亿元。扎实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到位上级专项资金0.05亿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四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投入资金0.51亿元,支持民营企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企业技术研发、大学生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产业扶贫等。投入资金0.53亿元,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支持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优化人才集聚环境。投入资金0.3亿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拟备案1家。五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筹集风险补偿及省级奖补资金0.66亿元,加快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激励政策,促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3.改善民生持续加力。一是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全市26个扶贫专项到位资金96.81亿元,拨付进度达92.45%,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全市统筹整合资金25.21亿元,促进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投放、精准使用。规范四项扶贫基金管理,全市四项扶贫基金规模8.06亿元,其中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3亿元,主要扶持1802个非贫困村插花贫困户。二是着力保障基本运转。进一步提高市级部门单位公用经费标准,从上年的1.2万元/人提高至2万元/人。统筹安排专项经费,保障部门单位正常运转。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医保、养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提标政策全面兑现,就业扶持、返乡创业、两孩和计划生育扶助、残疾人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退役军人安置等政策落到实处,群众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四是积极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投入资金0.77亿元,支持公办幼儿园建设;投入资金1.01亿元,消减义务教育大班额87个;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和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及中职全面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实行普通高中学校财政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建立川北幼专财政生均拨款制度,整体提高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支持“五馆一站”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农家书屋补充更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村级文体活动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效益和效率;支持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五是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到位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资金3.53亿元,切实保障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任务圆满完成,有效解决住房难、住房贵和住房安全等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问题。

4.大事要事保障到位。一是支持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落实旅游发展专项资金0.24亿元,支持创建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及时兑现旅游优惠政策,促进旅游宣传营销等活动顺利开展。投入资金7.91亿元,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黑臭水体治理、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着力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统筹安排污泥集中处置资金0.06亿元,确保市城区污泥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二是支持打造北向东出桥头堡。加大交通项目建设投入力度,投入资金6.79亿元,推动国道108线鸭浮岩至纺织大道、南山隧道、张家港作业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发行专项债券3亿元,大力支持国道212线宝轮至卫子段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建设,推动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落实航线轧差资金0.51亿元,对广元至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和海口五条航线的营运亏损进行补贴,确保航线正常营运。三是支持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投入资金0.05亿元,支持广运集团、广元捷运物流、广元资博实业等企业建设城市物流节点。支持建立冷链物流监控体系,成功申报秦巴中医药冷链仓储物流基地项目。支持中欧班列广元产品首发,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200%。四是支持省运会成功举办。本着“简约、实效、节省”的原则,隆重举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四届特奥会,总投入4.54亿元,其中:场馆建设投入3.16亿元,承办经费1.38亿元。

5.财税改革纵深推进。一是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体化。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实行项目额度总控、具体项目零基预算的方法,按项目轻重缓急合理编制预算。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稳步推进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科学编制《2018—2020年广元市中期财政规划》,进一步优化预算资源配置,提高预算的可持续性,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二是税制改革取得突破。完善市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调整环境保护税市与区分享比例,充分调动各级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推动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制定市与区水资源收入划分体制。三是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市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市与经开区财政关系,充分调动市、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提升经开区的发展活力。积极支持监察体制改革,制定《市监察委员会经费保障方案》,统筹安排资金、及时保障新机构运行。全力支持机构改革,规范资金使用和资产处置程序,严防违规划转资金,避免借机突击花钱、巧立名目发放钱物。

6.风险防控稳妥有效。一是牢牢守住债务风险底线。全面清理核实政府隐性债务,准确掌握政府性债务家底。严格在政府债务限额内融资举债,没有违法违规融资举债。完成债务置换21.18亿元、借新还旧18.74亿元,有效缓解偿债压力。制定《广元市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实施方案》,统筹资金偿还到期政府隐性债务本息37.13亿元,其中市本级19.62亿元。二是有效保障基层平稳运行。不断提高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水平,在高于县级部门标准的基础上,全额保障乡、村人员办公经费,全年共到位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7.31亿元、基层组织活动经费0.99亿元。三是不断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推进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扶贫资金、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私设“小金库”、会计信息质量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处理各类违纪违规行为,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重点方面的财政投入统计,部分项目存在归类口径交叉。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财政运行中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宏观经济影响,财政收入质量虽持续向好,但稳定增收后劲仍然不足,特别是支柱税源十分匮乏,对收入增长带来巨大挑战;二是支出规模虽持续扩大,但因一些项目规划不科学、准备不充分、论证不全面,导致财政支出进度不均衡,存在突击花钱现象;三是个别单位和个人自觉遵守财经纪律意识不强,财务监管措施不力,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高;四是支持发展方式创新力度不够,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实招、硬招有限,资源优势没有用好用活;五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总体可控,但隐性债务规模整体较大,存在结构性风险,个别县区债务率相对较高;六是财税管理改革不够系统全面,改革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更加重视和持续关注,并认真听取各位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9年预算草案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决战决胜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冲刺之年。编制好2019年预算,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对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一)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及当前财政经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019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七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关于“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的工作方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支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各项工作;围绕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好更大规模减税和更为明显降费措施;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好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大事要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合理安排一般性支出;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着力补齐短板,全力支持脱贫攻坚,重点保障具有引领性的重大民生实事。

(二)收支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498366万元,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加上级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982502万元、上年结余804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890万元、调入资金53847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54218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212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461071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1071万元。

市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200246万元,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加上级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及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53126万元、上年结余804万元、调入资金48031万元;减去上解上级支出1816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239579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000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324468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4468万元。

2.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302680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7379万元、上年结余7687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904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支出9900万元后,收入总量为254942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254942万元。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144570万元,加上年结余7687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904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04353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04353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3025万元,加上年结转收入16528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3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8610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8610万元。

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632万元,加上年结转收入15488万元,减去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万元后,收入总量为15993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拟安排为15993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875353万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906289万元。年终滚存结余912760万元。

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为781753万元,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支出政策,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拟安排为836947万元。年终滚存结余665016万元。

5.新增地方政府债务

2019年新增债券项目已上报省财政厅,2019年新增债务限额尚未下达,待收到全年限额后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调整方案,并在债券项目安排方案确定后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以上2019年市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市级82个部门2019年部门预算草案已全部报送大会,请予审查。

需特别报告的是: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2019年1月1日至预算草案批准前,已安排相关人员运转等必须的基本支出。

三、2019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9年,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人代会关于预算的审查意见和相关决议决定,围绕上述预算安排,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财政目标任务。

(一)坚持依法规范理财,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面编制预算绩效目标,将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审同步、上会同步、批复同步、公开同步”。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预算法》,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依法行使行政决策权和财政管理权,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有序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三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持续强化财政监督,坚持自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重点关注扶贫、养老、教育、环保等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严肃查处各种扰乱财经秩序的行为,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四是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不断扩大信息公开范围,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的透明度。

(二)把握财政收支重点,持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一是坚持固本培元。加强收入结构分析,摸清收入来源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持续加大重点税源的支持力度,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挖掘潜力税源,不断增强收入增长活力。二是依法组织征收。强化财政运行监测,发挥综合治税功能,依法加强税费征管。进一步完善收入监控体系,对重点收入运行情况密切跟踪分析,坚决防止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促进收入质量不断提高。三是严格支出管控。以绩效为导向,严格支出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确保资金早投入、早见效。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创新财政支持发展方式。一是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全力支持发展食品饮料、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机械电子、建材家居、生物医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经济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七大全产业链集群。二是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全力支持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板块。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个转企”“微升小”“小进规”“规改股”。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开发区和集中发展区承载能力、产业强度和发展规模。持续推进三江新区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放力度,充分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财金互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向新区集聚。三是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认真谋划一批社会需求大、行业前景好的PPP项目,努力推动使用者付费项目,审慎开展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丰富财政激励手段,落实财政支出责任,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激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筹措乡村振兴发展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农业投资平台、各类投资引导基金在农业农村投融资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以县区为主、省市适当补助、县域封闭运行的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价格和收费适时调整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发展。

(四)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是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全力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三增一免”政策,管好用好四项扶贫基金,进一步优化财政扶贫政策和资金供给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全面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做好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确保全市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65%以上。切实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领域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持续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完善流域水环境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蜀道旅游资源优势,切实推动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

(五)狠抓财政风险防控,着力构建良性发展体系。一是加强防范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深入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在政府债务限额内规范融资举债,积极稳妥推进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坚决遏制债务增量,有序化解债务存量。规范运用新型融资模式,严防以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杜绝违法违规融资举债。二是从严管理财政库款。加强财政借垫款清理力度,严格控制新增借垫款规模。加强财政库款管理,跟踪库款运行走势,重点关注库款保障水平低于支付风险警戒线的县区,防止出现财政资金支付风险。三是着力保障基层稳定发展。加强对县区的风险管控,严格实施工资专户制度,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兑现。切实关注基层财政的结构性困难,不断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督促县区政府全面落实保障责任,支持基层有效发挥公共财政职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