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广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201号提案答复的函>>详情
索 引 号 008453602/2024-052 公文种类 发布机构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 2024-10-08 主题词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字号:
打印

广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201号提案答复的函

苟兴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蜀道村落(聚落)与传统建筑创新发展的建议提案》(第201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为引领,以“做实三项措施、推行三个示范、创新三个结合”为抓手,聚焦“保护、发展、传承、利用”持续用力。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历史文化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再现古香古色,城镇村烟火气息更加浓烈。

(一)注重保护强化规划,做实“三项举措”,守好传统村落的“形”。我市传统村落各具特色,充分尊重不同村落的原形布局、演变历史和建造技艺,始终保留乡村风貌的原汁原味。一是全面摸清资源底数。蜀道村落主要分布在昭化区和剑阁县,昭化区连续5次对全区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或者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进行了全覆盖普查,对符合标准的4605件(套)可移动文物、155处不可移动文物、1500栋传统民居、600棵古树名木、90处文物保护单位、57处历史乡土建筑、22个传统村落和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一落实挂牌保护,申报命名中国传统村落13个、四川省级7个、广元市级2个。剑阁县排查统计目前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普安钟鼓楼街区、烟街街区)、国家级传统村落1个(秀钟乡青岭村)、省级传统村落10个(店子镇联盟村、剑门关镇新龙村、白龙镇前途村、鹤龄镇赤化村、鹤龄镇化林村、金仙镇小桥村、金仙镇双桥村、羊岭镇石城村、羊岭镇马鞍山村、杨村镇佛山村)、市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羊岭镇石城场、秀钟乡大路河场)、市级传统村落2个(羊岭镇钟鼓村、香沉镇白果树村)、市级历史建筑21处(羊岭镇大堰村苟家河武进士故居等)。二是系统规划保护利用。昭化区制定《广元市昭化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全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分片编制“蜀道文旅体验片区、梅岭康旅休闲片区、柏林农旅生态片区”3大集中片区规划,整体细化到施工图层面,实现规划纵向到底不走样。剑阁县编制了《秀钟乡青岭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店子镇联盟村保护规划》、《剑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规划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并从建筑风格风貌、外观形态等方面对今后保护、修缮历史建筑提出指引。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形成村落保护专篇。三是多元投入保障建设。昭化区坚持“保护利用为引领、持续发展为核心、文化传承为重点”,以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为根基,整合各类资金、因地制宜,量身打造保护传承建设项目31个。截至目前,争取到位国家保护利用资金733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560万元,吸引社会帮扶资金超2亿元。剑阁县争取到国家级传统村落专项保护资金331万元,县级通过个部门行业资金对秀钟乡青岭村大路河龙凤街房屋建筑进行维修加固、街道翻修、周边环境整治。

(二)坚守传承赓续文脉,推行“三个示范”,铸牢传统村落的“魂”。建造工艺、文化节律、生活习俗、农耕文化是昭化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缩影,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承载着“蜀道雄关义烈千秋”的浓浓乡愁。一是推行村落修缮示范。制定“一村一案”修缮技术导则,选拔本地“老匠人”“老师傅”领衔修缮工作。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全过程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使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质相互协调,确保古村落的历史环境、格局肌理与文化风貌保持完整。二是推行产村融合示范。探索“北部:传统村落+文旅、中部:传统村落+康旅、南部:传统村落+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昭化古城、柏林古镇等景区资源,围绕猕猴桃、茯苓、夏枯草等有机生态农林业,串联天雄关采摘基地、双凤园区、药博园等省级农林业示范区,打造“探幽访古、寻瓷阅史”旅游线路,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帮助农户致富增收。三是推行文化留魂示范。坚持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围绕大蜀道、昭化古城、红军山等特色资源,通过“五老”提案、团队研学等对名人贤士、遗迹遗存等进行整理研究,成功打造四川最美古村落2个、最美小镇1个、博物馆2个、陈列室2个、村史馆6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传习所4个,推动射箭提阳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雷棚评书成功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真正让传统村落古色生香、戏韵悠长。

(三)我们着眼长远谋划发展,创新“三个结合”,激活传统村落的“能”。激活建筑本身价值、村落特色价值和文化衍生价值是我们的着力点,以引领原住居民保护房屋、新来居民发展产业为方向,逐步实现建筑稳值、居民增收。一是建筑修缮与盘活增值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乡民主体地位,维护好原乡民的权益、新乡民的利益、“外乡人”的福利,指导权属人开展商铺、客房装修、改厨改厕等室内功能修缮配套,淡季发展商品零售、旺季接待休闲度假客人,让留守老人有事可做、偏僻乡村不再沉寂。二是院落保护与市场经营结合。实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通过控制所有权、有偿转让使用权、入股收益权等方式,吸引旅游公司等社会企业开发历史资源,打造精品民宿,培育发展康养度假、特色民俗体验等乡村休闲旅游融合业态,实现传统民居商业利用率达60%以上,推动资源价值转化为致富资产。三是村落利用与乡村振兴结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引导集体组织对村落建筑进行改造,村民自发捐献乡村历史物件,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村史馆”“乡风馆”等展陈,增强传统村落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并通过销售周边产品实现乡愁变现。

二、工作开展成效

在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持续推进下,不仅致力于守护传统村落的“形”,更在深入挖掘和传承其“魂”的基础上,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探索激活传统村落“能”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让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和弘扬,更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支持传统村落活起来旺起来。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村村有参与”思路,将各类节会赛事纳入传统村落传统节会展会联合承办,策划推出“三国文化旅游节”“葭萌有约·缘来是你——青年交友活动”等品牌活动,组织村落提供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鼓励村民参与演出,并在演出剧目、服饰和道具中嵌入乡村文化元素,让灿若星辰、源远流长的乡土文明见人、见物、见生活。二是吸引更多乡亲留下来兴好业。实施“传统村落家庭能人”培养计划,组织待业和务农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以工代赈项目,并就地参加实用就业技能培训。借力东西部协作平台对接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多人。镇、村、组三级联动密切跟踪联系在外能人,结合本地比较优势宣传返乡创业政策、推介创业项目,回引1600多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年均创造产值3.3亿元。三是壮大集体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梳理传统村落内村民意愿转租和低效产业园1.1万余亩,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签订开发协议,采取资产入股、领办联办等方式招引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通过“就近务工+产品代销”方式带动每年超2600名村民季节性务工,人均增收1200余元。鼓励村集体留足滚动发展资金后,按照集体分红、发展基金、公益资金、创收奖励“4411”比例合理分配,2022年传统村落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均分红保底100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持续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翠云廊时讲话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在保护传承上再用力。持续完善“政府+社会力量+村社主体+村民”长效保护机制,全力构建“平台+主体+文化”传承体系,真正把传统村落的根固住,魂守住。二是在活化利用上再用力。继续加大社会资本引进力度,探索活化利用新模式、新方式,激活空心村落,盘活闲置建筑,让没利用的产生经济价值,使可利用的发挥更大效益。三是在长效持久上再用力。进一步完善各项保护工作制度,将乡村建设及文化保护与管理融入到村级管理重要内容,纳入到村规民约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的参与度,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规范化、全民化、持久化。四是在督促落实上再用力。坚持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督导调研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考核,督促昭化区和剑阁县落实《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将保护工作纳入当年的财政预算,确实对蜀道村落中的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

感谢您对蜀道村落(聚落)与传统建筑的关心和支持。

广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9月25日


(联系人:肖基烜,联系电话:139812558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