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08450030/2025-0378 | 公文种类 | 函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 | 2025-03-10 | 发布日期 | 2025-03-12 | 文号 | 广府办函〔2025〕7号 |
有效性 | 有效 | 主题词 |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元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工作方案》的通知 |
广府办函〔2025〕7号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广元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天然气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广元国际铁路港管委会:
《广元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10日
广元市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川委发〔2024〕8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和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体育,推动群众体育、青少年(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贡献体育力量。
到2026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和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分别达到40.5%、92.8%。青少年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全面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基本建成,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5亿元。
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居全省前列,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亿元。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二、重点工作
(一)聚焦城市能级提升,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1.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通过争取中省资金建设一批、市级补充建设一批、县(区)提升改建一批、社会力量新建一批相结合的方式,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到2026年,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到2026年底完成“3+6”建设目标(3个国家标准、6个省级标准),建成一批口袋体育公园。〔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全力打造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500场次以上,参与人数120万人次以上。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体系,广泛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打造女儿节凤舟赛、“川陕甘渝”电子体育大赛、苍溪太极拳、旺苍红色足球、剑阁蜀道山地徒步走(跑)、青川“三人坝坝”篮球、利州健身秧歌(鼓)、昭化柔力球、朝天冰雪运动等赛事品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3.系统推进场馆设施开放服务。发挥中省资金引领作用,推进公共体育场馆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智慧化、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场馆利用率。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4.全面推进科学健身和知识普及。深入推进体医融合,发挥中医药运动康复特色优势,实施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行动。每年国民体质监测人数不少于2万人,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人数不少于1.4万人,举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人数不少于2000人。举办线上线下培训,普及推广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身气功、太极拳以及桥牌、围棋等健身项目。鼓励机关工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每年组织各类健身活动。加强体育协会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群众体育引领员招募工作。〔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卫生健康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各县(区)人民政府、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聚焦青少年体质健康,着力构建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格局
5.优先发展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设立青少年体育专项发展基金,健全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扩大青少年体育人口基数。深化体教融合,加快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配齐学校体育教师,落实学校开设体育课程、教学标准、体育技能培训刚性要求,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考核。在有条件的学校布点省运会备战项目,学生运动员纳入学校同质化管理,全面保障输送国家、省、市运动队运动员入(退)学籍管理和学训条件等。将培养输送数量、质量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指导。〔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6.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巩固举重、赛艇、皮划艇等优势项目,提升田径、游泳、跳水、体操、摔跤、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及“三大球”等竞技水平。大力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体校、学校担任教练员,培养本土专业人才,确保“一项目一专职教练员”。大力创建省级以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共建优秀运动队。支持县(区)业余体校新建、恢复或提档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加挂体育学校牌子,建设新型体育运动学校。强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落实“321 ”(即: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对口培养体系。到2035年,实现“县县有(新型)体校”,每个县(区)备战省运会项目3个以上,全市常年备战保持22个大项以上,向省级及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00人以上。〔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7.持续实施“青少年健康促进”行动。持续打造“奔跑吧·少年”“剑门关杯”青少年(学生)系列品牌赛事活动,完善市级引领、县(区)选拔、学校普及和“幼小初高”全覆盖赛事活动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社会化改革,以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8.夯实“三大球”振兴基础。持续举办“三大球”城市联赛,构建儿童青少年“三大球”赛事活动体系,加强“三大球”特色学校、协会、青训网点建设,推进“三大球”特色幼儿园建设。到2035年,实现全组别参加省运会“三大球”项目比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聚焦产业集聚提速,加快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9.着力培育经营主体。筹备成立广元市体育产业协会,推动本土体育企业融入四川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来广投资。推广使用四川“体育贷”,落实省体育局《助力体育企业纾困解难推动体育产业稳步发展的八条措施》,争取补助资金支持当年由“四下”企业转型升级为“四上”的企业。〔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0.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围绕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依托山水、旅游、气候等资源禀赋条件,主动融入国家户外运动“三纵四横”和四川省体育产业“一核一轴四带五区”空间布局,打造广元中心城区龙头发展极,建设栖凤湖、澳源体育中心为主的水上运动中心和赛事中心,发展以“大蜀道”为主线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以嘉陵江+白龙江+栖凤湖为主线的水上休闲运动产业带、以天曌山和米仓山为主线的航空运动产业带。积极争创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1.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以“体育+”“+体育”为切入点,引导建立以体育服务为主,文化、旅游、商业、娱乐等功能相结合的体育设施生态圈。推动现有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闲置厂房、旅游景区、户外营地等转型升级,打造多元融合体育服务综合体。坚持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协调发展,推动体育培训、文艺展演、高水平赛事、休闲文体旅等项目商业化运作。推进广元澳源体育中心等体育服务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2.创新体育消费场景。创新建设四川省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券撬动效应,深入开展体育惠民消费行动,办好体育消费季活动。创新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数字体育、直播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子竞技、虚拟场景体育健身等新型消费,推动全市电竞产业发展。建立广元市体育产业名录库,形成完善的体育产业统计系统。〔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
13.推进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拓展优化销售渠道,扩大客户群体规模,提升客户购彩体验,力争年度销售额达4.2亿元以上。加快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夯实技术保障、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等保障体系,突出公益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进体育彩票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聚焦重要赛会节庆,持续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
14.结合四川省冰雪和温泉节、广元女儿节等节会活动,高质量办好全国女篮锦标赛、四川省“三大球”城市联赛、女儿节凤舟赛、城市半程马拉松赛、大蜀道山地越野赛等赛事活动。加大赛事宣传力度,营造体育赛事发展的良好氛围,扩大体育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旅康养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聚焦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加强体育交流合作
15.立足诚信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加强与川陕甘渝毗邻地区体育工作战略合作,搭建招商引资、城市营销、经济发展等交流平台,推介各地历史文化、特色美食、旅游资源,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工作要求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强市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等。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积极作为,定期研究解决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强市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