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村村响”应急广播 助力森林防灭火工作
广元市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利用国家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政策的契机,为了用活“村村响”应急广播,丰富宣传内容。采取政策化支持、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广“村村响”应急广播。把防范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基本常识,纳入宣传的主要内容。在广大农村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有效解决自然灾害防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取得了“广播日日响、知识天天放、百姓人人学”的良好社会效应。
一是创新工程建设模式,精心布局架构。我市地处秦巴山区,各村错落分布,人口居住分散,且以老年人居多,接受能力较弱,难以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最新的应急信息。我市按照“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原则,将“村村响”应急广播作为重要应急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先后建成7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230个乡镇广播站、2328个村级广播室,安装应急广播16582个,广播覆盖率达到97.16%,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贯通的应急广播体系,成为全市覆盖面最广的应急信息发布终端“大喇叭”。
二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整合基层资源。我市建立以文化广电部门为建设主体、广电网络公司为技术支撑的“村村响”应急广播建管模式,落实县区、乡镇、行政村各级管理责任。其中,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各村(居)委会干部兼任“村村响”广播管理员,具体负责本村社的应急信息发布、设备日常管护等职责,保证了应急广播“长期响”。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补助资金,委托四川广电网络广元分公司切实做好线路排障、设备维修工作,定期组织使用人员培训,保证了应急广播“优质响”。
三是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助力监测预警。我市先后投入993万元,规划并建设市级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实现与广电、农业、林业、公安、水利、气象等10个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对全域18条河流(山洪站点、水利工程)水情汛情进行实时监控,对全域19个4A以上旅游景区游览活动进行实时管理,对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市应急局指挥中心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负责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各县区应急部门通过县级应急广播平台、乡镇广播站转发,督促村组干部通过“村村响”应急广播,以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语言,将用电、防火等安全常识和暴雨、滑坡等灾害避险知识通过多频次多时段宣传,迅速传递到到组、到户、到人,保证了应急广播“及时响”。
四是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规范应急处置。将“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与“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并预留与地震监测系统对接模块,将其应用于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全灾种大应急,实行平战结合。平时,依托“雪亮工程”等系统提供的现场视频,指挥中心可实现对森林火灾、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风险隐患点的实时监控,也可实现对江河沿岸非法捕捞等不安全行为的实时监管,成为事故灾害“预警钟”。“战”时,可通过“村村响”广播进行点对点紧急喊话或调度,指导周围群众及时撤离火场、灾区,动员灾害发生地周边地区对火场、灾区进行紧急支援,及时通报各类灾害情况,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群众紧急避险,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成为应急处置的“发声筒”。
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通过“村村响”应急广播,发布森林火险、大风、高温、干旱等灾害预警信息230万条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100人次,实现了“自然灾害零死亡”的防控目标,有力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