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典型案例

发布机构: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 2024-09-12 字体: [ ]

一、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广元市位于嘉陵江上游,四川北部边缘,具有地形起伏大、基岩裸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污染源分布不均等特点,超50%的污染源分布于地形坡度大于10°的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包气带介质”、“地形坡度”划分区间适用于第四系覆盖和地形起伏较小的区域,与广元市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不利于地下水分区管理、分级防治。

(二)主要做法

1.优化“地形坡度”范围及赋值,聚焦区域污染源分布均匀性。结合广元市地形特点,对区域“地形坡度”范围及赋值进行优化,调整后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区域占比从22.4%提升至31%。污染源在“地形坡度”评分区间内的分布更加均匀,位于坡度较大区域的污染源受到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2.类比“包气带介质”渗透系数获取评分,提升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合理性。广元市从专业水文地质角度出发,根据风化带特征、风化后形成的残坡积物成分等特点,以基岩“渗透系数”经验值为参考,辅以实际钻孔揭露包气带岩性“渗透系数”做修正,以此获取“包气带介质”评分,既解决了基岩山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估难的问题,又提升了地下水脆弱性分区的合理性和基岩裸露区域地下水管理的可操作性。

(三)工作成效

广元市共划定保护类区域26.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0.163%;划定管控区区域2381.6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4.6%。该做法和经验可推广至整个西南地区以及地形坡度大、基岩裸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其他区域,具有实际的示范性和推广性。









广元市地下水富水性分区图







广元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

广元市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区图

 

广元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管控类划定成果图


二、废弃矿井涌水治理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广元市关闭矿企矿井数量多、分布广、措施简单,部分矿井涌水水质水量波动大,丰枯水量比达5倍以上,矿井涌水存在超标现象,且部分时段涌水为强酸和强腐蚀性。经现场勘察,矿井内含水层、水岩作用复杂,涌水水量大、分布不均,废弃矿井地下水环境风险较为突出。由于矿企所处地理位置交通、电力、井下勘察与施工条件差,矿企基础资料严重欠缺,治理规范和标准缺乏,加之部门职能边界不明确,无经验可借鉴,治理难度较大。

(二)主要做法

2019年以来,广元市本着“追根溯源、诊断病因、分类施策、系统治疗”的原则,围绕“能疏则疏、能堵则堵,疏堵结合、堵治并用,系统治理、管控保障”的新思路,因地制宜结合资源化利用、化学治理和生物措施等,完成一井一法、分类治理,探索形成前端调查评估、中段治理、后期成效评估、末端长期监测的矿井涌水治理体系。

1.外排疏导。采用注浆截流、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等井内疏排和疏通井口、改道收集等井外疏排相结合的方法,将地下水源全部或部分疏放。

2.封堵截污。采取爆破封堵和注浆密闭封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建筑封闭墙防止铁离子与空气接触,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

3.治理减污。采取混凝沉降法、化学氧化法、锰砂过滤法等末端治理方法,通过建设治理设施将涌水进行处置,防止矿井水污染扩散。

4.管控降险。以风险防控、降低污染物浓度、缩减影响范围为治理目标,划定风险管控区域实施长期风险管控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三)主要成效

通过整治,全市废弃矿井涌水突出环问题得到解决,并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探索形成的“疏、堵、治、管”模式得到了国家长江办、生态环境部肯定,并以工作简报刊发。煤矿矿井涌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被生态环境部编印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技术手册》收录。“关闭煤矿井涌水无动力跌曝交迭滤床处理技术”和“酸性矿井水阻隔——风险管控协同技术”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被生态环境部列为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技术。

治理前

治理后


三、非正规垃圾填埋场防渗改造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苍溪县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位于苍溪县城附近,下游1.5千米为嘉陵江。主体工程建成时间为2011年1月,日处理城镇生活垃圾100吨,采用卫生填埋工艺,垃圾填埋场有效库容6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95.17亩,主要由填埋场和配套构筑物两部分组成,随着地下水和地表水进入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日均产生量达264.64平方米。因场底防渗、日常覆盖不规范、大坝渗漏、截排水沟年久失修等原因,导致渗滤液向周边地下水扩散,对地下水形成一定影响,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且每年渗滤液处理费用高昂。

(二)主要做法

1.源区削减。采用“三维防渗”系统对填埋场上游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源进行阻隔和疏排,同时,利用辐射集水井和截排洪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清污分流,从源头上削减渗滤液的产生量。

2.末端管控:对填埋场大坝及下游进行污染阻隔,控制渗滤液向下迁移;在填埋场下游实施治理工程以减少渗滤液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地下水环境自然衰减恢复和地表水生态环境改善两部分。

(三)工作成效

通过整治,渗滤液日均产生量由265平方米削减至52平方米,区域地下水主要超标污染物“铁、锰、耗氧量、氨氮”等指标显著降低,基本消除垃圾渗滤液对下游农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解决了对下游嘉陵江形成的风险隐患,提升了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质量,使此处成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垂钓的场所。同时,彻底化解遗留多年的信访问题,10户农广已自发回迁修建新房,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整治前

 

整治中

整治后

版权所有: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备案号:蜀ICP备19028361号-5
联系电话:0839-3310888 地址: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苴国路795号广元国际酒店斜对面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6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4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