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
以下为全文实录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主持人 王翠华: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主要通报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相关情况。
下面,我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全生先生,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韩军山先生,市气象局副局长李志华先生,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王正春先生。
我们邀请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中国网、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封面新闻、四川新闻网,以及广元日报、广元广播电视台、看广元等媒体,欢迎大家!感谢你们对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关注与期待。
首先,请今天的主发布人罗全生先生为大家介绍气候适应型城市基本情况以及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发展路径。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全生: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嘉宾,记者朋友们,大家好!近日,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并于2024年5月15日在“全国低碳日”正式公布,共39个地区上榜,广元亦在其列。早在2017年,广元便入选了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气候适应型城市基本情况以及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发展路径。
一、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内涵
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二、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造成影响,也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后果,如洪水、热浪、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是提升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方式,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8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指出,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三、广元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发展路径
广元自2017年纳入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强灾害监测、城市韧性、水资源和生态等领域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初步形成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广元路径”。
(一)坚持系统推进,擘画适应城市蓝图。一是高站位部署。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1345”发展战略,明确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成立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高标准规划。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年度工作方案》《广元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层次分阶段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三是高水平研究。先后开展“2000年前后广元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广元暴雨特征分析”“广元市灾害性天气地面气象要素变化研究”“广元市冬季大风天气形成机理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精准评估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风险度。
(二)坚持风险防范,提高防灾救灾能力。一是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全面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研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工作平台”,气象灾害以及衍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显著减少。率先在全省建立市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二是强化气象应用服务。发布《红心猕猴桃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开展面向大宗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直通式气象服务;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三是强化灾害应急管理。成立市应急委及18个专项指挥部,建成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13个,常态储备各类救灾物资10万余件。2023年实现连续15年地灾预案点零伤亡。
(三)坚持生态优先,持续筑牢绿色本底。一是打造生态廊道。顺应山水脉络,构建形成“一带两廊两区”市域城镇空间、“两环、七射”市域绿道体系和“三轴、六片”中心城区绿道空间结构,市城区累计建成绿道136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二是厚植绿水青山根基。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达57.85%。对蜀道古柏实行离任交接,11616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全市优良天数率、PM2.5平均浓度均排名全省前列。19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青川县、苍溪县创建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苍溪县入选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
(四)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城市韧性。一是聚力适应性建设。持续扩大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范围,2023年绿色建筑占比超过89%,实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全覆盖。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广元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方案》。二是聚力低影响开发。全面铺开城市海绵化改造,颁布《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连片推进排水防涝、雨洪通道、雨污管网、海绵小区、海绵街区、新型绿化“六大工程”,广元城区防汛能力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三是聚力水资源供给。实施渔洞河供水工程、雷家河供水工程建设,完成杨家坝、工农水库灌区配套改造工程;新建曾家山旅游度假区等30余处集中供水工程。
(五)坚持宣传交流,深化拓展适应之路。一是“学”起来。先后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市长会议(首尔)论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中欧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交流”等会议,学习借鉴国际国内适应路径。二是“动”起来。举办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与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首批试点城市,广元花魔芋择栖良居入选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优良实践案例。三是“热”起来,每年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参加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并作为唯一城市代表交流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经验。全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氛围浓厚。
接下来,广元将以此次入围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聚力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具有巴山蜀水特质的气候适应型示范城市,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四川贡献更多广元力量。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主持人 王翠华:
谢谢罗全生先生。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提问的记者举手示意,提问前请介绍您所在的媒体名称。请媒体朋友开始提问。
四川日报:
2017年广元入选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又入选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请问下一步广元将针对深化建设试点采取哪些行动?谢谢!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全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此次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下一步,广元将锚定“1345”发展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全过程,以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监测预警、城市建设、资源保障、灾害防治为重点,以政策协同、工程支撑、试点集成、能力提升为抓手,深入实施十大适应行动,建设川陕甘结合部具有巴山蜀水特质的气候适应型示范城市。
一是实施治理体系强化行动。推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各级各类相关规划和美丽广元建设重点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建立重点任务推进落实责任清单,加强重点工作跟踪调度力度,构建现代化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二是实施气候监测评估行动。加强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和气候规律研究,探索建立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体系,持续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有序推进新城新区、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工程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将气象保障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工作体系。
三是实施适应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优良实践案例征集和推广。深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气候适应型城市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经验交流,讲好气候韧性“广元故事”。
四是实施气候风险管理行动。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加快推进L波段风廓线雷达和X波段雷达项目建设,提升天气预报时间、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程度,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研判和会商机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
五是实施空间优化布局行动。加快构建南部丘陵农业发展区、秦巴山区生态发展屏、中部河谷城镇发展带、嘉陵江保护融合发展带的“一区一屏两带”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六是实施新老建筑增韧行动。推动新建建筑绿色化,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实施老旧建筑更新改造,推广屋顶光伏、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开展历史文化遗迹、历史街区老旧建筑保护和修复,加强川北民居等历史建筑保护。
七是实施水安全保障行动。加强城市内涝根治,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提升流域防洪能力,推进嘉陵江、白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山洪沟治理。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加强市、县两级骨干水网建设,推进乡镇、农村聚居区供水工程建设。
八是实施水陆交通适应行动。开展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监测和桥隧健康监测,推动公路长大陡坡、危桥隧等灾害易发频发路段提质升级改造,实施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养护工程,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地,提升果蔬等易腐品物流半径。
九是实施生态系统适应行动。优化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巩固和增加城市湿地、绿地、水体面积。实施嘉陵江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秦巴山脉生态系统保护等工程,构筑嘉陵江生态廊道和绿色屏障。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性保护行动,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加强以蜀道古柏为主的古树名木保护。
十是实施敏感产业适应行动。增强能源系统韧性,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能源设施系统保护和应急调度。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引入和推广具有抗旱、抗涝、抗风、抗冻、高产等性能抗逆农作物品种。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强重点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和游客安全管理。积极应对气候敏感疾病。
中国网:
请问建设海绵城市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具有什么意义?当前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情况如何?谢谢!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韩军山: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具有良好效应。
2022年5月,广元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从局部探路转向全域推进,通过两年示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组织领导有力。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总体思路明确。结合广元实际情况,提出“遵循一个策略,健全五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建成一个典范”的“1561”总体思路,科学修编《广元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广元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提供战略指引。三是管控体系健全。颁布《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出台《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实施细则》等制度办法,修订《广元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试行)》等20余项技术标准,建立“1+6+N”的管控体系,形成“法律管控体系+干部、设计、施工、监理、运维5支队伍+海绵产业链”的“1+5+1”海绵城市建设支撑体系,全过程管控进一步强化。四是项目成效显著。示范期内,我们谋划实施七大类95个大项目、212个子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完工175个,完工率82.5%,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30.02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1.49%,实现“山、城、水”统筹治理、“人、城、水”相融共生。具体来讲,透水铺装面积53万平方米,19条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治,30处历史易涝点消除29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7.2%,在全省位居前列。削减道路面源污染40%,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40.1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达到102.8毫克/升,嘉陵江、南河水质长期稳定II类以上水质,中心城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2023年,广元市入选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全国共15个);同时“两江四岸”综合提升改造项目、百草园生态修复项目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典范案例(全国共50个);获得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2030”首批试点城市的殊荣。
四川新闻网:
请问广元市气象局对广元地区的气候变化在监测评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市气象局副局长 李志华:
一、大力提升气候监测能力。基本实现了天基、空基、地基全方位立体气候监测。目前我市有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18个,农业气象站8个,三维闪电定位仪3套,土壤水分站7个。有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L波段风廓线雷达2部。可以接收到15分钟一次的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在剑阁县气象局正在建设北斗探空站。
二、努力提升预测预报水平。成立科研创新团队3个,对数值预报释用订正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等科研课题进行集中攻关。目前市气象台的晴雨预报准确率80%以上,温度预报准确率90%,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75%左右,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7.3%。市气象台预报员团队多次在全省预报技能竞赛中夺得市州第一名,有3名预报员参加过全国的竞赛,有一人还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章。
三、积极参与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全球气候变暖对广元气候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增多,我市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加了2天,2022年夏季出现了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全市极端最高气温均打破历史记录。暴雨日数、年降雨量和暴雨强度却呈现减少减弱趋势,但极端降水过程却更加多发频发。为了适应气候变化,气象部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双碳”“双减”工作,助力广元海绵城市建设:一是不断优化站网布局、提升监测能力;二是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开展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三是深化大气污染联防工作机制,强化人影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服务支撑作用;四是推动气候品牌创建,努力实现生态气候产品的价值转化。
四、持续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气象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广元气象部门将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为全市人民提供最优的气象服务产品。一是提升精密气象监测能力,继续优化站网布局、增加新型观测设备,缩小站间距。二是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预测预报水平,让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更高,服务时效更短,老百姓更加满意。三是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引入AI人工智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属气象服务产品。
广元日报:请问广元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以来,在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 王正春:
广元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我市在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
一、加强领导,完善指挥体系。一是坚持党政同责,率先在全省实行市安委会、市应急委由同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双主任”制度,下设10个专委会,20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各级设立减灾委员会,构建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指挥体系。二是成立市应急指挥中心,接入监控点位8300余个、业务数据1600余条,建成上连国家应急部、下接基层单元的应急指挥作战平台。三是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及时高效接收和处置突发事件信息,为高效指挥提供保障。
二、枕戈待旦,做好应急准备。一是队伍准备。全市现有各类应急救援队伍12类、2072支、37104人,基本建成覆盖全领域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其中市本级有两支骨干队伍,第一支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广元消防支队,现有指战员583人,各类器材装备2.2万余件(套),为全市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第二支是我市建成的地方专业救援队广元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支队,为全省六支区域应急救援之一,国家矿山救护标准化一级队伍,现有指战员115人,救援装备3220台(套),是我市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二是预案准备。市本级制定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各类综合及专项应急预案890个,以市级预案为总揽,全市制定涵盖各领域、各单位的应急预案11947个。三是演练准备。定期不定期举行多灾叠加避险、抗震救灾、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各类实战和桌面推演5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全面提升应对突发灾害能力。
三、以防为主,提升应对能力。一是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查清了全市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5大类、15个灾种的危险性、承灾体、风险评估与区划、减灾能力等5个方面的数据,形成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和主要灾种防治区等成果,为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大力实施灾害防治项目。近年来,全市共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项目288个,投入治理资金7.3亿元,大幅提升全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三是全力做好灾后救助。2022年以来,我市对150余万人因灾生活困难、300余户房屋倒损实施灾后救助,下拨救灾资金3.07亿元、救灾物资2.4万余件。四是做好物资储备。建立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113个,常态化储备救灾物资12.75万件价值3000余万元。五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全市年均参与群众超过80万人次,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能力。
广元是省内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市(州)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之下,自然灾害的异常性、频繁性、极端性可能进一步显现。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提升突发性灾害应急能力,为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贡献广元应急力量。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主持人 王翠华: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此结束。最后,特别感谢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对本场新闻发布会的大力支持。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