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着新型工业现代化产业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
春阳高照,万物生辉。近段时间,记者走访多地发现,我市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从实验室里的潜心钻研,到生产线的智能升级,再到产业园区内的协同共创,优秀人才扎根广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正在广元这片热土不断萌芽、长出新叶。
向新求质 创新动能持续释放
科技含“新”量成就发展含“金”量。这集中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向“新”而行中做大做强。
作为我市新材料产业中唯一的一家四川省“瞪羚企业”,位于广元经开区袁家坝工业园的广元瑞峰新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精细化工领域,在PVC高分子新材料、TPU高分子新材料交联剂等产品研发与生产上成果丰硕,不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是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
“科技创新是瑞峰新材料发展的核心动力。”副总经理张欣怡向记者介绍,通过“智改数转”,公司新的车间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公司不仅是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实现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降低了能耗和废物排放,还专注于产品创新,成为国内首家TPU系列绿色涂层产品的研发单位,引领涂层行业绿色技术革命。
记者了解到,瑞峰新材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等多所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合作,公司建设了西华大学大学生实习基地、市级专家工作站,实现了人才的双向输送与培养。
企业的快速发展,印证着科技创新的鲜明烙印。这背后,也是我市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的不懈努力。
2024年,我市工业经济加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成功申报2024年规上研发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个,争取资金374万元;成功申报“智改数转”项目12个,争取资金3578万元。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制造业中试研发平台4个。
转型升级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做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作为四川最大的电解铝企业和广元最大的工业用电企业,四川中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技术升级,打造节能、环保、高效的运作模式,安装了行业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采用国内一流的脱硫除尘技术,烟气排放量只有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的十分之一左右。
而另一边,广元国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铝进行回收生产成铝棒;青川阜成新材料年产50万吨绿色循环变形铝合金(一期)项目采用保级回收利用工艺,是国内生产工艺先进、省内单体建成规模最大的再生铝项目;TCL海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铝灰处理生产线工艺处于国内领先……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推动产业研发大投入、成果大转化、效益大提升,科技创新正激活全市工业经济“一池春水”。
2024年,我市工业加快首位产业科技创新引领,成功举办2024年中国(广元)绿色铝产业发展大会,促进国省市重点铝产业企业、协会、院所的合作交流。同时,联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共建全省先进材料重要基地,挂牌运营全省首个铝期货指定交割库,中国西部铝锭贸易中心贸易额突破140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增长30%。成立广元硅基新材料新技术创新中心,建成通威绿色基材(一期)项目。
奋斗谱华章,创新向未来。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的广元,紧紧握住科技创新这一打开新质生产力大门的“金钥匙”,让创新驱动更加有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