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广元分公司
人水和谐 自然韧性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案例征集成果发布
●《中国建设报》记者 杨梦晗
(来源:2024年1月25日《中国建设报·中国美丽城市》第46期第6-7版)
美丽中国,人水和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针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尤其是城市水少、水脏、水淹等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建设质量和居民美好生活品质的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提出了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不仅为缺水城市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了具体理论与方法。
创新实践,试点先行。为落实会议精神,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先后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三部门组织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截至目前,已公布3批次共计60个示范城市。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
示范引领,深入推进。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重大设施布局应纳入到有关规划和审批环节。2023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
十年之功,成效初显。海绵城市,历经十年的创新探索,从概念提出到试点落地,再到示范深入、全域推广,在城市内涝、热岛效应、黑臭水体等“城市病”治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从“城市看海”到人水和谐,贡献了建设韧性、宜居、美丽城市的海绵智慧。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宣传展示十年来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和智慧结晶,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建设报社推出——“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案例征集活动,同报社此前已开设的《中国美丽城市》年度作品奖活动融合开展,具体工作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及“中国建设智库”统筹开展。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
案例征集活动贯穿了2023年全年度,主要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十年创新探索取得的成效,重点针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示范价值的经验做法,深入调研、深度剖析、系统呈现,通过《中国美丽城市》专刊和《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画册两个重要成果发布平台,借助政策研究中心荟聚十年之功打造的“中国建设智库”的影响力,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尤其是城市典范、项目典范案例征集活动,吸引了数百个城市和近千项目单位填报参与,数十万人参与了两轮次的网络投票,经来自中国科学院、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16名不同领域业界知名专家多轮审核,最终产生了“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案例征集入选名单。其中,15个城市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50个项目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案例,今予以公开发布,以期发挥更大的示范价值和参考作用,助力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高质量深入推进。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
——城市典范案例入选名单
(共15个,排名不分先后)
山东烟台市
江西萍乡市
河北迁安市
浙江金华市
浙江嘉兴市
江苏苏州市
江苏吴中区
四川泸州市
四川广元市
山西长治市
安徽芜湖市
甘肃平凉市
辽宁沈阳市
河南信阳市
河南淇 县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
——项目典范案例入选名单
(共50个,排名不分先后)
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 项目
上海市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一期)EPC项目
遂宁市莲里公园生态堤岸建设项目
嘉兴市府南花园三期项目
鹤壁市淇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
镇江市金山湖水环境TMDL模拟及分析项目
宜昌市沙河综合整治项目
马鞍山市马钢厂区厂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鹰潭市鹰东大道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苏州市昆山市江浦圩公共海绵设施建设项目
苏州市狮山文化广场项目(苏州高新区狮子山改造提升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项目、苏州博物馆西馆项目、苏州科技馆、工业展览馆项目)
苏州市新莲河等8条河道海绵改造工程项目
苏州市吴江区2022年老旧小区(盛渔家园)改造项目
迁安市2015年-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建筑小区和绿地公园类)设计(五标段)
迁安市君和广场雨水综合利用项目
迁安市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海绵项目
西安市小寨区域海绵城市PPP项目
福州市晋安公园海绵城市综合治理项目
泸州市渔子溪生态公园项目
泸州市酒城中心项目(南区)-海绵型小区示范项目
泸州市龙涧书苑小区项目
广安市渠江红滩音乐公园建设项目
信阳市百花园核心区域新能源暨综合提升改造项目
中新天津生态城甘露溪景观工程
珠海市长隆海洋科学馆项目
南平市武夷新区体育中心项目
烟台市莱山区凤凰湖产业园区提升改造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工程
烟台开发区天地广场改造提升项目
烟台芝罘区崆峒胜境项目
烟台马山寨世界设计公园项目
芜湖市繁昌区峨山体育公园项目
大庆市滨水绿道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襄阳市水淹七军公园项目
广元市“两江四岸”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桥头公园海绵化改造项目)
嘉陵江流域上游(广元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广元市百草园生态修复项目
漳州市西院湖滞涝区公园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长治市漳泽湖东岸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项目
武汉市武昌区环沙湖片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项目
武汉市黄孝河后湖片海绵建设项目
武汉市东湖港综合整治项目
武汉市钢城二中海绵城市改造项目
绵阳市三江湖国家湿地公园项目
六安市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
汕头市南滨绿地公园项目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
平凉市泾河大道改造及南侧生态廊道雨洪调蓄系统建设工程
平凉市龙隐多功能蓄渗生态公园项目
四平市紫气大路沿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南京市栖霞区寅春路海绵公园项目
相关链接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正式起航/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建设智库独家统筹
●【投票】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作品奖——城市典范首批终评入围案例网络投票启幕/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
●【年度盛典】《中国美丽城市》2022年度作品奖名单在京发布!中国美丽城市、中国美丽县城、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盛装亮相……
●【投票】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作品奖-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首批初审入围案例投票/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
●【投票】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作品奖-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第2批初审入围案例投票/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
●【投票】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项目典范/《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作品奖-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首批终审入围案例投票/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
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
《中国美丽城市》2023年度作品奖
终评专家(排名不分先后)俞孔坚
北京大学教授,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挪威生物科学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了《景观设计学》期刊并任主编。为中国城科会副理事长,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业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被中组部和国务院侨办等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及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规划途径和海绵城市及海绵国土理念,提出通过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乡生态与环境问题。曾14度获全美景观设计奖、5次获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次获国际建筑奖、2次获美国建筑奖,并获ULI国际城市土地学会全球杰出奖和中国第十届中国美展金奖等40多个国际专业领域权威奖项,有20多个作品被收入欧美大学专业教材。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被世界景观学与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最高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奖,“奖励其为改善社会和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福祉做出杰出而意义深远的贡献,并有力推动了学科和行业发展。”2023年获得美国国家设计奖。
李俊奇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理事及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城市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水环境生态技术、韧性城市与环境管理政策设计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包括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径流污染与CSO污染控制、内涝控制、雨水资源化、历史城镇水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及其绩效评价等在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百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和示范城市建设、城市内涝防治和黑臭水体治理中广泛应用,成效显著。“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张 全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镇水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海绵城市建设、城乡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等。“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区位论、产业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宜居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等研究。出版《经济区位论》、《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 200 多篇。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贾海峰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径流控制与河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城市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径流控制与海绵城市、城市水环境修复、环境模拟、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担任国家重大水专项标志性成果责任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城市排水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国际水协联合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城市流域管理常委会核心组成员。“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李迎霞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工程博士。兼任美国环境科学杂志副主编、亚太科学中心研究顾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污染源排放与管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长期从事城市面源污染、雨洪管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感知监测、排水系统模型模拟,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等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新群体项目以及地方海绵城市规划、监测、模拟项目等多项国家与地方项目。近五年在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TOPSCI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殷成志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德国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孟延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城市更新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城市治理”“城市更新”“区域发展与政策”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理事。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理学博士,1998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博士后;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访问研究员;曾赴欧洲、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等进行短期学术交流。“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石晓冬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兼任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荣获第六届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黄 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及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智库”专家、《城市设计》副主编。
王家卓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市长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校)客座教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水问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长期从事城市排水、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内涝治理方面的研究和规划设计。曾参与过多个国办文件和部委文件起草,负责和参与多个行业技术指南,标准规范编写,负责武汉、海口、南宁、石家庄、银川、厦门、沈阳、成都等多个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技术咨询工作。2021年参与国务院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并担任城市内涝调查工作组专家组长。获得各类优秀规划设计奖20多次。
彭建东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武汉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历史遗产保护、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建筑与城市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及工程实践,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在相关研究领域曾发表著作《城市规划设计思维与表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平台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完成的规划设计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黄天寅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市海绵城市研究院院长,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苏州科技大学水环境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长期致力于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带领的“水污染控制新技术与资源化”团队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个人先后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水专项子课题子任务4项、省市级纵向项目十余项,承担各类涉水工程设计、规划近百项。在ES&T(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出版书籍3部,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王文亮
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北京建筑大学海绵城市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一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给水排水》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建设智库”专家。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主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城市道路与开发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设计负责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主笔人。曾获2020年标准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19年度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一等奖,第七届《给水排水》优秀论文特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负责、参与10余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治理技术服务工作。负责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工程设计100余项。
吕永鹏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入选水业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担任《Urban Water Journal》等期刊的同行评议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海绵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海绵城市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河长制办公室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王 刚
高级工程师。著名城市综合开发商、天津唯一的跨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泰达体系实业平台和境外资本业务平台天津泰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津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 理(兼),天津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主 席、执行董事(兼),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 事长、法定代表人(兼)。中国木结构建筑倡导者、先行者。“中国建设智库”专家。
中国海绵城市典范
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
征集启事(2024年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明确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尽快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项目,经验成熟后及时总结宣传、有效推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创新实践,示范引领。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会工作会议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宣传展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和智慧结晶,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建设报社在成功开展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国海绵城市典范”“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案例征集活动,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独家统筹。主要内容如下:
城市典范:
1.征集对象主要为:国家三部门发布的60个示范城市、省级试点城市,已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且成效突出的其他非示范试点城市。
2.按要求填写典范案例征集表,原件、影印件各一份。
3.提交不少于5000字或其倍数文字的专题文章、5张左右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照片,最低像素不小于1MB。
项目典范:
1.凡是已完工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均可自愿参加典范项目征集活动。
2.按要求填写典范案例征集表,原件、影印件各一份。
3.提交不少于2500字或其倍数文字的专题文章、5张左右能体现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成效照片,最低像素不小于1MB。
参与主体:
1.各级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全产业链管理单位企业均可推荐。可单一单位填报,也可多个单位联合填报。
2.为确保推荐典范项目征集表填写资料详实准确,项目登记表由项目所在城市海绵办或主管业务局负责审核、签字盖章。填报、审核单位对资料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
3.征集表如下。
住建部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
中国建设智库
2024年1月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配楼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10-58934884
13020007700
邮 箱:zgmlcs@126.com
联系人:杨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