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的目的不是罚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纠治违法违规行为才是执法工作应当研究的长期课题。长期以来,执法案件办结后,当事人是否正确认识违法违规行为、违法行为是否得到纠治、执法程序是否规范等问题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制约着执法公信力。为破解这一难题,广元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执法链条延伸至执法“后半程”,建立“案件回访+普法教育+信用修复”三联动机制,完善了执法全周期、全过程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执法效能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一是开展案件回访,打通民意堵点。支队将案件回访作为密切联系群众、提升执法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印发案件回访制度,坚持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及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100%全覆盖回访,并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对每月办理的其他案件进行抽取回访。回访过程中,执法人员充分了解当事人对执法过程的感受,询问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廉洁执法情况,同时及时收集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执法不规范问题及时整改,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自案件回访制度执行以来,支队开展案件回访39次,整改不规范执法行为2起,对群众提出1条合理化建议纳入规范执法清单,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合规能力。从业人员法律意识、规范经营意识淡薄是违法违规行为频发的关键因素。支队将普法宣传融入执法全过程,编写印制道路旅客运输、危险货物运输等8个领域“定制化”普法宣传手册,在案件回访过程中同步开展“点对点”普法教育,配套开展出租车司机“心理关怀”讲座、法治“年货”等活动,让普法宣传更加精准有效。同时,在作出行政处罚后,针对企业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问题整改“上门指导”,帮助企业全面整改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做到规范经营。今年以来,已开展专项普法活动12场,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通过普法宣传与问题整改相结合的模式,企业守法意识和规范经营能力明显增强,违法行为危害性明显降低,对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办理轻微免罚案件6件,罚款金额下降70%。

三是帮助信用修复,破解信用困扰。对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后,企业信用记录将受到影响,导致招投标受限、融资困难等问题。支队积极推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工作,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工作机制,助推企业了解信用修复渠道、信用修复条件及流程指引等内容,指导帮助企业完善修复材料,帮助企业及时消除不良影响,提高企业信用修复效率。截至目前,支队已通过“两书同达”工作机制向50余家企业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帮助15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强化执法“后半程”管理是践行执法为民、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支队通过“案件回访+普法宣传+信用修复”三联动机制,有效防止出现“一罚了之”“以罚代管”等问题,执法工作实现从“机械执行”到“主动服务”“管结果”到“管过程”的有机转变,在提升执法效能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