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当前位置: 首页 田间车间交响曲 ——我市工业产业扶贫综述

田间车间交响曲 ——我市工业产业扶贫综述

日期: 2018-09-07 来源: 本网 分享:
【字体: 打印

田间车间交响曲——我市工业产业扶贫综述

本报记者 曾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工业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把工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工作,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企业、行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持续的工业产业支撑,一曲独具特色的工业产业扶贫之音正律动广元……

“政策+”专项规划 引领攻坚任务高效推进

广元地处川陕甘结合部,属秦巴山区、川陕革命老区、地震极重灾区,7个县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个省级贫困县。2015年底,共精准识别出贫困村739个,贫困人口22.989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0.08%。贫困面广、程度深,广元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为此,广元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广元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广府发〔2017〕25号)提出,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采取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扶,加大产业培育、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参与重大项目务工,扩大转移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紧接着,各县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相关部门把工业产业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强化对工业产业扶贫工作的领导,加强工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科学谋划和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经常深入企业、项目和贫困村、贫困户,了解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和具体办法,做到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充分发挥工业产业专项资金的鼓励引导作用,推动工业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统筹用好省、市、县(区)支持工业发展方面的存量和增量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风险分担补偿、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展兼并重组、创新创业、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激发各类企业帮扶贫困地区热情。加强对工业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实行项目建设情况月报制度。县区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准确反映工业产业扶贫成效,建立“工业产业扶贫统计台账”,及时报送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

为确保工业产业扶贫任务圆满完成,今年,工业产业扶贫专项已争取资金2261万元,资金的保障极大地助力了脱贫攻坚。

“企业+” 区域合作解决贫困户就业

当前一个阶段,广元工业产业扶贫以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重点任务,依托工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一批产业扶贫示范企业。目前,全市7个贫困县区特色产业、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得到发展,一批助力脱贫攻坚工业企业和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工业企业带动新增解决贫困户就业人数2679人(其中市内解决就业80%以上),新增中小微企业397户。

“大手拉小手”,东部强企娃哈哈公司牵手我市20余年来,不断滚动发展。截至2017年,娃哈哈公司累计创造利润27.7亿元,累计上缴税收10.65亿元,解决就业600人,带动贫困户100户,员工薪资福利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并带动原辅材料采购、运输业发展,为扶贫工作做出了有力贡献。目前,娃哈哈公司正在我市兴建第二生产基地。届时,将有更多的贫困户获得就业岗位。

自2015年确定搬迁,到2016年在园区内兴建厂房,帝奥眼镜公司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转变,这一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带动了当地200人就业。在苍溪县中小企业孵化园内,帝奥眼镜公司总经理向启云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完成出口额2000万元,今年预计会有4000万元的产值。同样,苍溪承接产业转移的舒之恒鞋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解决了县域内30位残疾人和9名贫困户就业。

我市还深入推进智力扶贫,结合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知名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技能技术培训、业务知识提升、中高职衔接等方面持续提供帮助,组织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到贫困地区开展管理和实用技术辅导,组织参加各类人才培训。据统计,去年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创业培训2.2万余人次。

“产业+” 互动发展 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工业产业扶贫怎么扶?方向在哪儿?我市有这样一份答卷:产业园带动基地,坚持以工业产业园区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集中区)为重点,以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贫困村发展订单农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种养殖基地,推动工业产业发展带动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产业园区发展带动”模式的推行,促成了我市工业与农业的互动发展。

位于昭化区的元柳工业园,涉及8个村,其中1个贫困村(元坝镇五一村)纳入了建设范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昭化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作为“园中村”的五一村将为贫困户脱贫奔康创造新途径。

这一类园区,在我市的各县区都有。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集中区)10个,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76户。其中,昭化区食品产业园、利州区大荣工业园创建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园区;苍溪经济开发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产业园采取“一园多区”、“园中园”的方式,创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青川孔溪小企业创业园和木鱼食品产业园、朝天区七盘关工业园农产品加工片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业,建设专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目前,剑阁县普安工业园、旺苍食品工业园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还结合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契机,以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市场为重点,着力提高“广元造”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综合效益,助力激发贫困村产业发展新效能。自2016年以来,我市已开展5次广元食品饮料产品推介活动,集中推介展示了“广元七绝”、饮料、酒类、肉食品、特色粮油等各类产品上千个,签订供销意向协议9.3亿元。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大型专场推介会,极大地推广了“广元味道”产品。




“三资入股”让生活更有希望

本报讯(记者曾媛)“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从来不缺,缺的是信心和眼界。”翊瑞农产品公司董事长唐述刚谈到产业扶贫如此说道。    在翊瑞农产品公司工作的,大多人除了有“工作”,还成了“股东”,对于骑马乡民族村四组的唐述李而言,用他的话来说:想都没想过。而这,得益于公司“三资入股”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这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首创的扶贫模式,正在各地推广。    “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虽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战决胜阶段,但很多现实情况摆在面前。”唐述刚坦言,“一般贫困户,家中没有资金但有林木资源。”    结合实际,公司依托“三位一体”发展方式,探索形成“三资(资产、资源、资金)入股分红”和财政资产收益扶贫等有效途径,以资产股权为纽带,赋予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更多的财产权和财产收益权。自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公司引领合作社在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与贫困户创新采取“三资入股分红+按劳获酬强技”的方式,筹资115.9万元,种植椴木黑木耳10万棒、椴木香菇4万棒、天麻3000窖。按照出资比例给64户贫困户颁发股权证,将乌龙村贫困户变成了合作社股东。    以唐述李家为例:2015年脱贫的唐述李,一家6人如今享有公司股权,家庭收入有他在公司基地打工的每月3000元工资,有卖耳棒入股的200元资源入股股金、与新旺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后公司社员平均量化股金16666.67元、优先量化股金6923.08元、投资差异量化股金87.93元。去年和前年,他分别获得489.85元和685.55元分红。另外,妻子在骑马乡民族村的老家种植的椴木耳,去年收获1000多斤,收益4万多元。    有了股金的保障,还有企业生产加工的长期收购需求,山里的资源不断提高其附加值。目前,翊瑞农产品公司带动着瓦砾乡、茶坝乡、孔溪乡、七佛乡、沙州镇、乔庄镇等8个乡镇10个贫困村323户建卡贫困户发展椴木黑木耳64万棒、椴木香菇50万棒、短裙竹荪260亩、长裙竹荪1600亩。    如今,唐述李一家凭着“靠山吃山”的资源禀赋,拿着不错的收入,照顾着上老下小,一家人其乐融融。

“良药”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

本报讯(记者曾媛)“去年我种的玉米1亩产量500公斤,才卖了800元,今年试着种了1亩多丹参,直接卖给公司卖了5000元,真是没想到!”对比收入,让苍溪县歧坪镇红雨村四组贫困户赵泰选兴奋不已。    在成都农富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下,红雨村确定“核桃套种丹参”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增加了园区效益。通过实行“公司+专合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全村各户,形成全村所有核桃林下和房前屋后套种中药材的产业发展好景象。目前,该村林下套种丹参190余亩,全村48户贫困户,户户发展微庭院,在房前屋后套种中药材,年增收0.4万元。    中药材不止带给红雨村福利,也让剑阁县香沉镇龙台村收益更多。四川老匠头公司带头入驻,让龙台村打破历史上无一公司的窘境。去年,300亩中药材基地的建立,让42名贫困户实现稳定就业。    还有,作为我市工业龙头企业的四川新中方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中药材发展为主导,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动我市150个村的药材种植发展,帮助3000多户、5000多名村民实现脱贫,人均收入15000元。    预计未来两年,老匠头公司将在龙台村展开智能化中药材种植,四川新中方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将组建特定品种的种植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建立中药材研发机构及体验中心,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带动山区人民进一步走出一条深山致富之路。



主办单位: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网站维护:广元市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蜀ICP备20024448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18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69  

联系电话:0839-328709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39-3263686 邮箱:271847427@qq.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