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共同成功。家访,作为联系几方教育的纽带,在信息化快捷和便利的新形式下,非但不能弱化,反而应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优化。“面对面”家访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功效是不可取代的。
多年来,中子实验学校坚持每学期“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坚持让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走进农家小院,走进学生生活。此项活动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提升教育合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教师“进家门”,“控辍保学”才能到位。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一位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脱贫攻坚基本要求是“两不愁三保障”,首先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随着社会进步,家长高度重视教育。学校有“两免一补”“贫困生生活补助”,学校针对个别学生减免了所有费用。在硬件和经济上不存在“控辍保学”的困难。但个别“学困生”时而有辍学的念头。在控辍保学过程中,见不到学生是最大的困难。现代的通讯手段,交流平台都可能被有意识的忽略。教师“进家门”,是落实控辍保学任务的最好办法。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心换心,是把孩子“请”进校园最有效的办法。家访中表现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构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既能触动家长和学生的灵魂也会让学生心生敬佩。学生对老师是信服的,对老师是有一定的精神依恋的。只要我们走进学生家门,耐心,细心的与个别孩子交流,让每一个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心愿是能够达成的。
◆教师“进家门”,家长“补课”才能到位。每一个人为人父母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每位家长都是需要学习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物资满足,肯为孩子花钱;第二层次——情感满足,肯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次——追求卓越,肯为孩子学习;第四层次——知行合一,肯为孩子改变。农村家长大多处于第一个层次,加之外出务工缺少陪伴,家长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意识,更是想尽全力在物质上弥补。对孩子亲情需求和精神成长重视不到位,从而导致溺爱。老师“进家门”,就是要给家长们“补课”,让家长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对孩子道德品质、学习品质、生活品质的培养能力。让家长为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接受要“谢谢”、“感恩”;做错要“道歉”“改错”;做人要学会“分享”“合作”;做事要“勤奋”“踏实”。家长有理想,孩子才有目标。把孩子的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等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教师“进家门”,家校“互信”才能到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见面之情”。老师走近家长,拉近彼此之间的心里距离,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桥梁。中子实验学校位于秦岭大巴山脉,属于典型的山区学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家长基于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对比,对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农村教师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脱贫攻坚“乡乡标准中心学校”的建设,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和设备设施一定程度上好过城市学校。随着朝天区“区管校聘”“高级教师管理”等“五项制度”的落实,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敬业精神一点都不弱于城市学校。教师“进家门”,宣传学校,宣传老师,宣传自己,让家长了解乡村教育发展现状;教师“进家门”,家长和学校容易达成更多的共识,进一步树立家长对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信任和信心。
◆教师“进家门”,家校“共育”才能到位。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完成的系统化育人任务。这个协同过程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而且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教育过程。仅仅利用微信,QQ等软件,很难真实而详细的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状态,很难与家长建立起信任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五育并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风是最好的育人土壤,家长是教会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老师,最真实的起跑线就是孩子的父母,家长立榜样学生定好样。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子女的方法简单、粗暴,即使想关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校联系困难,基本不可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重点关注贫困学生、问题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用书包改变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走出学校寻找资源。目前,学校得到了市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结合少年宫开展了社团活动,每周大约有200名的孩子在老师的陪伴下度过,解决了学习、假期安全等困难。我们始终坚持“用爱作馅儿,做留守儿童的托底人。”学校有个女孩小慧,上初一时,听班上的同学说她独自住在街上的楼梯间。我想去看看,让她住进学校,安排她参加学校周末“未成年人延伸替代服务”。第二次家访是春节,她父母外出务工都回来了。我通过与家长面对面谈话,改变了家长的教育态度,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的责任意识。随后几次家访,发现小慧同学的家庭学习环境明显好转,做事很有耐心和条理性。我送给她《平凡的世界》等书籍,鼓励她多读书,鼓励她用知识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孩子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努力、生活阳光,毕业时考进了国家级示范高中。很多教育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进家门”,能纠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孩子在身边听老师和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意见,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主体都有指导性、方向性的教育意义。
◆教师“进家门”,教师“境界”才能到位。教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学生。爱学生是需要了解孩子的,爱学生是需要具备爱的能力的。教师“进家门”,了解农村孩子的生活、学习、家教等情况,是提升教师境界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出校门看学校,通过社会看自己。
学校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高学历、高颜值,按理说他担任班主任应该是学生心目中的“男神”,可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了解,我给他定义为“你的教育是心中无学生的教育。”于是,我带上他去走走乡间小路,听听乡风民情,体会一下乡村生活的艰辛。老人和孩童一哭一笑之间,院坝和地头一上一下之途,更多的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稚子,林中田间步履维艰的老人。看到这些,他对孩子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读书习惯、交流习惯不好,便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面对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没有读书习惯、没有养成卫生习惯的孩子时,也就多了一份理解、一份关爱。通过几次家访,这位年轻教师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成为了一名有温度、有情怀、毕业后学生想“打包带走”的好老师。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教师“进家门”能看到孩子们最真实的家庭教育现状,内心深处职业存在感,职业价值感,职业崇高感就会倍增。教师对自己,对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就会有更高的境界。
不忘初心担使命,不辞辛劳做家访。只有脚踏乡路,身临百家,访叙家常,启智润心,家校合作,才能共托孩子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