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一份报纸承载的入党梦
来源:广元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8-16

再次从书橱里拿起这份对我入党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报纸,默读里面的一词一句,那些令人难忘的入党往事霍然浮现在脑海,中国共产党之于我的意义又渐次泛开……

《用两毛钱去垒一座大厦——一位八旬女党员一生朴素而崇高的追求》,刊登在2005年3月9日《广元日报》上的这篇头条新闻的主角是我的奶奶——有着 63年党龄的老党员刘彦群。这篇新闻刊登时,我那慈祥可爱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奶奶用她这一生去坚守了她的信仰——这,感动了许多人。

我的奶奶是河北冀县路家庄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她2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路家庄游击队队长、妇救会主任。她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大奶奶被日寇用毒气熏成痴呆,我勇敢的奶奶带着抗日民众挖地道、做军鞋、掩护同志,与日寇抗争。淮海战役打响时,她又加入了8万支前大队伍,那时年轻能干的她一晚能纳8双军鞋。

1947 年奶奶把自己丈夫——我爷爷志儒送去参加了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奶奶随爷爷所在的刘邓大军转移,首批南下进川。足迹留在眉山、温江、成都、西藏,最后定居广元。

到广元后,奶奶在清江饮料厂做工厂保管员,是党支部委员,还同时义务兼任东山居委会主任10余年。一人同挑几人的工作,尽管天天忙得几头打转儿,她也总是一脸儿笑对人。“那时不论谁生活工作有困难,只要找到刘主任、刘妈妈,就等于找到了亲人。”在这份报纸上写着,有一次为给一个困难户解决工作,奶奶把我爸爸他们几个孩子都丢在家里,步行数公里,来去没吃一口饭。待回到家里,已是晚上9点过。爸爸年纪小已睡着,而大伯和大姑、二姑却饿得直抱怨。奶奶虽然也心疼,却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人比我们更饿啊!”奶奶就是这样的一名党员,群众永远第一位,而自己的事,老是记不起。

从小奶奶就一直照顾我,给我做大棉袄、买糖三角,给我纳鞋底做好看的布鞋,给我做家乡河北的连锅面,也爱给我讲她那个时代共产党的故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这么好的生活”是她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奶奶生病去世后,我的二姑一直记得老人家叨念着自己要按时去交每月2毛钱的党费。当来到奶奶的党组织关系所在社区支部查询奶奶的党费交纳情况时,姑姑没想到奶奶的党费早已提前交完。这就是一个忠心跟党走的普通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感情。奶奶这每月2毛钱的党费虽少,但几十年从没落下,如期缴纳。没有文化的奶奶,以她朴实的感情虔诚地诠释了她热爱党、跟随党的决心。

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温柔且有力量的,但是总是腰疼腿疼。记得在奶奶70多岁时,我们搬新家住6楼,奶奶爬楼梯总是很慢很慢,我都到家许久她才慢慢拄着拐棍上楼来,有时我等着她,她还要在台阶上坐着休息几次才能到家。看了这份报纸我才知道,奶奶的这个毛病和她一次见义勇为有关。

原来奶奶50多岁时,在嘉陵江边筛沙,遇见不知谁家的小孩掉进了水里。寒冬腊月,奶奶不顾自己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从便桥上一步跳进了刺骨的河水里。小孩得救了,她却倒下了。一场大病摧垮了这位一直身强力壮的北方女性。足足卧床一个多月后,刚刚能扶着床撑起来的奶奶,便又回到厂里,回到居委会里。但这次救人让她腰椎和下肢落下的疾病从此纠缠着她的后半生。其实,在这篇新闻报道里记载着奶奶许多感人的事。从我记事起,她哪怕70岁高龄眼睛昏花,仍不愿意享清福,不让自己4个事业有成的子女照顾她,而是自己做衣服鞋子摆小摊,自给自足,且乐于助人——善良坚韧的奶奶就是我身边最熟悉又敬佩的普通共产党员的缩影。

我想,是奶奶的一言一行、耳濡目染让我在心底埋下了入党的种子。在她去世10年后,大学毕业的我进入广元日报社工作,当我和当年采访奶奶的记者老师坐在同一个办公室,在她手上看到了这份报纸时,一瞬间,奶奶的形象跃然在这份十多年前已然泛黄的旧报纸上,而我在潸然泪下后在心里也默默对奶奶说:“奶奶,您的孙女不会辜负您,会像您一样,勤勤恳恳,为民服务!”而我也最终实现诺言,严格要求自己,2018 年在报社正式入党,像奶奶一样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这就是共产党人传承的力量。作为90 后的我生在和平年代,虽然无法像爷爷奶奶那般浴血奋战,但也会严格按照先进共产党员那样要求自己。特别是现在工作调动来到校园,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更是要将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传递给祖国未来的希望,像奶奶教导我那样乐观正直、坚守信仰!

主办单位: 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单位地址:利州东路一段753号 邮政编码:628017 电话:0839-3263076
蜀ICP备20210239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45

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2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