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气候趋势预测,预计4月全市有3次明显降雨天气,总降水量50~7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平均气温15.5~18.0℃,较常年同期偏高0.5~1.0℃。另据全市农作物病虫测报监测点调查,赤霉病稻桩带菌率和子囊壳平均成熟度均高于上年同期,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较高,我市小麦主栽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总体抗性不强,气候、菌源和品种抗病性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侵染流行。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须立足预防。我市小麦即将大部分进入抽穗-扬花期,须把握关键时期,主动预防。
一、发病症状:小麦扬花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浸状浅褐色斑,逐渐蔓延至整个小穗,呈枯黄状;湿度大时,在颍壳边缘和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病菌孢子);麦穗近成熟时,遇高温高湿,霉层处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种子内部布满菌丝。
二、防治时间: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抢晴施药,已防治区域做好二次防控。
三、防治方法: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叶菌唑、氰烯·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对路药剂,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遇雨,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需隔 5-7 天再轮换用药防治 1-2 次,确保防治效果。如果麦田蚜虫等同时发生,可与上述药剂配合使用加入苦参碱、噻虫胺、噻虫嗪、噻虫·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同时加入叶面肥,进行小麦“一喷三防”,起到一喷多效的综合防治效果。
四、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标注的说明使用,不随意混配农药或任意加大用药量,注重农药品种轮换使用;2.施药时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手套,注意用药安全;3.将使用后的农药包装清洗三次,主动交回农药销售点或固定收集点,严禁随意丢弃或作为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