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处四川省北部,毗邻陕甘,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称,7000年前就创造了中子铺细石器文化,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先秦古栈道文化和蜀道文化、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是川陕苏区的核心区域和后期首府、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我市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类型多样,蜀道南段的金牛、米仓、阴平三道在境内贯通南北、绵延近300公里,沿线分布剑门关、翠云廊、明月峡、昭化古城、千佛崖、皇泽寺,以及古道古桥、铺驿栈阁、城镇庙宇、石窟石刻、关隘渡口、战场垒寨等遗址遗迹130余处。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80处(国保8处、省保85处、市保67处、县保196处),一级文物31件(套)、二级文物225件/套,非遗项目262个(国家级5个、省级34个、市级118个),非遗传承人406人(国家级3人、省级21人、市级116人)。
我市文旅资源种类齐全、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是四川省文旅资源富集度较高的市州。查明旅游资源9175个,其中,五级旅游资源80个、三级以上优良级旅游资源2344个,拥有剑门蜀道、唐家河世界级旅游资源2处。建成国家A级旅游景区45个,其中剑门蜀道剑门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2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6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个;建成天府旅游名县3个、特色县2个,天府旅游名镇5个、天府旅游名村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7个。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聚焦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目标,夯基础、提功能、强品质、优服务,全市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全域旅游魅力彰显、品牌打造佳作迭出、文旅消费不断提振,绘就了广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