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树牢风险意识。时刻绷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这根弦,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把各项工作抓得紧而又紧、细而又细、实而又实。以全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普查为基础,摸清全区山洪灾害风险底数,做好山洪灾害危险区等级评估工作,为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紧盯全区121个山洪灾害危险区,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及时堵塞风险漏洞。
二是增强防灾意识。坚持社会共治,不断完善水旱灾害组织指挥、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借助中国水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有利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宣传活动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不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同时,畅通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发布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水旱灾害发展变化情况、应对处置工作进展等信息,主动回应群众关切,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三是构筑全民防线。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水旱灾害防治体系,持续推进农村和社区水旱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第一时间响应能力。组织开展全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业务培训1次,开展山洪灾害避灾避险宣传和演练100余场次,营造防灾减灾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动员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水旱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