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统筹兼顾“保护水资源”。围绕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节水、非常规水利用等重点领域,推进各类节水载体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家节水企业、1个节水型小区、75个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和43所节水型学校。强化地下水管理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强化取用水监管,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严控用水总量,确保今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4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系统长效“治理水环境”。建立常态化河道巡查巡护机制,综合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加大河湖“四乱”清理整治力度。加强对全区244个入河排污口监管,统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深入开展涉水重点企业、工业园区和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检查,常态化开展涉水环境问题交办督办,扎实筑牢水安全防线。
三是科学精细“修复水生态”。加强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湿地修复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和生态流量监测管控,建立完善14条区管河流“一河一档”,推动全区河流从“有人管”到“管得好”。按照地域性、生态学原则,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共进,加快谋划储备推进一批水生态修复项目,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生态格局,全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