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联合住建、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聚焦涉河在建工程工地营地,以乡镇(街道)为单元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涉河工棚营地台账,通过台账管理,实现了对涉河工棚营地的动态监管。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3个涉河在建工程工地营地,无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工棚及营地。今年以来,开展全覆盖排查6次,未发现问题。
二是分类施策,加强整改。动态开展洪涝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针对性制定风险管控措施,落实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防汛减灾工作要求,加强对容易受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威胁的重点部位开展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隐患实行“责任制+清单制+销号制”管理,确保问题隐患见底清零,坚决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三是强化监测,及时转移。落实涉河工地营地“三人一屋”措施,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暴雨、洪涝、地灾等预警信息推送至涉河工地营地相关责任人,严格落实“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做到应撤必撤、应撤早撤。
四是加强宣传,增强意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施工单位、群众对涉河工棚营地安全隐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排查整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确保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理,减少涉河工棚营地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